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772|回復: 5

《算術師摩嘎藍經》(Gaṇakamoggallānasutta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4-2-2019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算術師摩嘎藍經》(Gaṇakamoggallānasuttaṃ)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東園鹿母殿堂。


當時,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註一)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後,與世尊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朋友苟答瑪,猶如這座鹿母殿堂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如此直到最後的樓梯級(註二)。朋友苟答瑪,這些婆羅門眾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學習(註三)。朋友苟答瑪,弓箭師們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箭術。朋友苟答瑪,我們靠算數維生的算術師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計算。朋友苟答瑪,當我們得到學生,首先如此教數:一為一,二為二,三為三,四為四,五為五,六為六,七為七,八為八,九為九,十為十。朋友苟答瑪,我們也教數至百,教數至更多。朋友苟答瑪,是否能夠講述在此法、律中也是如此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的呢?」


「婆羅門,可以講述在此法、律中的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婆羅門,猶如有經驗的馴馬師獲得一匹良種之馬(註四),首先會用馬勒來馴服,然後再進一步作馴服。正是如此,婆羅門,當如來獲得可調之人,首先會這樣調教:


『來,比庫(註五),你應成為持戒者!應以巴帝摩卡(註六)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於諸學處!』


婆羅門,當比庫成為持戒者,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於諸學處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守護諸根門。當眼看見顏色,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註七)。若由於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若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守護諸根門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於食知節量。應如理省思所吃的食物: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只是為了此身住立存續,為了停止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註八),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


婆羅門,當比庫對食物知節量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實行警寤而住!白天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在初夜時分,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中夜時分,以右肋作獅子臥,足足相疊,念與正知,作意起來想;後夜時分,起來之後以經行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


婆羅門,當比庫實行警寤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具足念與正知!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註九),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婆羅門,當比庫具足念與正知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托缽回來,飯食之後,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


他捨離對世間的貪愛,以離貪之心而住,使心從貪愛中淨化。捨離惱害、瞋恨,以無瞋之心而住,憐憫一切眾生類,使心從惱害、瞋恨中淨化。捨離昏沉、睡眠,住於離昏沈、睡眠,持光明想,念與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淨化。捨離掉舉、追悔,住於無掉舉,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追悔中淨化。捨離疑惑,度脫疑惑而住,對善法不再猶豫,使心從疑惑中淨化。


當他捨離此作為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捨,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


婆羅門,對於那些尚未到達而希望住於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庫,我會像這樣來教授他們。對於那些諸漏已盡、修行成就、應作已作、已捨重擔、獲得己利、滅盡有結、以正智解脫的阿拉漢比庫,這些法也可助成現法樂住及念與正知(註十)。」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是否朋友苟答瑪的弟子受到尊師苟答瑪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所有人都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或者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則不能成就。」


「朋友苟答瑪,是何因何緣,涅槃存在,通往涅槃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尊師苟答瑪存在,但是朋友苟答瑪的弟子受到尊師苟答瑪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不能成就呢?」


「婆羅門,我就此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你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嗎?」


「是的,朋友,我善知通往王舍城的道路。」


「婆羅門,你認為如何,若有個人來這裡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註十一)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林、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若又有第二個人前來想去王舍城。他來到你跟前這樣說:『尊者,我想去王舍城,請指示我王舍城的道路。』你這樣對他說:『好的,朋友,這條道路能去王舍城。從此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村莊;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某某名的市鎮;從那走不久,走了不久後你將看見王舍城宜人的園林、宜人的樹木、宜人的土地、宜人的池塘。』他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順利地去到王舍城。婆羅門,是何因何緣,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之道存在,作為教導者的你存在,但是受到你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一個人取錯誤的道路走向相反的方向,另一人順利地去到王舍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4-2-2019 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朋友苟答瑪,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朋友苟答瑪,我只是指路人。」

「正是如此,婆羅門,涅槃存在,通往涅槃之道存在,作為指導者的我存在,但是我的弟子受到我這樣的教導、這樣的教授,卻只有一些人能成就最終的目標——涅槃,一些人不能成就。婆羅門,對此我能做什麼呢?婆羅門,我如來只是指路人(註十二)。」

如是說已,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註十三)

「朋友苟答瑪,在此有些人無信心,為生活而不是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奸詐、虛偽、欺瞞、散亂、傲慢、輕浮、饒舌、愛說閒話、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節量、不實行警寤、不希求[心]平等、不極尊重學、奢侈、懶散、為墮落的先行者、疏忽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忘失念、無正知、無定力、心散亂、劣慧、愚鈍,尊師苟答瑪不與他們一起共住。

然而,那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不奸詐、不虛偽、不欺瞞、不散亂、不傲慢、不輕浮、不饒舌、不愛說閒話、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實行警寤、希求[心]平等、極尊重戒、不奢侈、不懶散、拋棄墮落、為遠離的先行者、勤勉、精進、努力、現起念、正知、有定力、心一境、有慧、不愚鈍,尊師苟答瑪與他們一起共住。

朋友苟答瑪,猶如所有的根香,黑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樹心香,紅旃檀香被認為是其最上;所有的花香,素馨被認為是其最上。同樣的,尊師苟答瑪的教導是今天最殊勝之法(註十四)。

奇哉!朋友苟答瑪,奇哉!朋友苟答瑪。朋友苟答瑪,猶如倒者令起,覆者令顯,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使有眼者得見諸色。正是如此,尊師苟答瑪以種種方便開示法。我歸依尊師苟答瑪、法以及比庫僧,願尊師苟答瑪憶持我為近事男,從今日起乃至命終行歸依。」

    瑪欣德 尊者 Mahinda Bhikkhu 譯自《中部》第107經    2008-04-08

註一: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問世尊:「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有循序漸進的教學程式,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漸進的呢?」世尊回答說:「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漸進。當佛陀要調教一個人,會按照這樣的教學程式:持戒、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實行警寤、正念正知、遠離獨坐、捨離五蓋、修習禪定。」婆羅門又問世尊,是否每個人在受教之後都能證悟涅槃?佛陀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一些人卻不能,因為佛陀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於是否真的依教奉行則取決於禪修者個人。

註二:在此,最後的樓梯級是指第一塊樓梯板。七層樓高的殿堂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做完的。在清理地點後,從豎立柱子開始一直到完成彩畫裝修是這裡所說的次第而作。

註三:《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種吠陀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掌握的。這裡的學習即是所說的次第而作。

註四:學習射箭術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成為神箭手的。準備箭靶、學習握弓等是這裡所說的次第而作。在此,世尊因為清楚外道們在那裡掌握了技術,就會在那裡騙人,所以不用外道來比喻自己的教法,而用良種馬來比喻。自從良種馬被馴服之後,它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險也不會違越主人的指令。同樣地,在佛陀教法中正確行道的善男子,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險也不會違越戒的界限。

註五: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su音譯為比丘、苾芻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

註六:巴利語patimokkha的音譯,有上首、極殊勝、護解脫等義。《清淨道論》中說:『若他看護(pati)、保護此者,能使他解脫(mokkheti)、脫離惡趣等苦,所以稱為《巴帝摩卡》。』漢傳佛教依梵語pratimoksa音譯為波羅提木叉,意為別解脫、從解脫等。

註七:不取於相就是他不取著於男女相、淨相或會導致煩惱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見的程度。不取隨相就是能夠使諸煩惱顯現的細部特徵稱為『隨相』。他不取著於手、足、微笑、戲笑、說話、看等各種行相,只是如實地看而已。

註八:我受用此食物將能退除先前饑餓的苦受,也不會由於無限量地食用而生起吃得過飽的新的苦受,應如病人服藥一般受用食物。

註九: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以正知而做一切事情,或只是保持正知。他對前進等都能夠保持正知,而非有些地方沒有正知。在此,有四種正知:

    1.有益正知 (satthakasampajanna),在想要前進的心生起後,先考慮是否有益,選擇有益的而行。

    2.適宜正知(sappayasampajanna),在行走時先考慮是否適宜,選擇適宜的而行。

    3.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nna),選擇有益及適合的之後,在三十八種業處中,把取自己喜愛的業處作為行處,在前往托缽時把它帶著而行走。

    4.無癡正知 (asammohasampajanna),在前進等時不迷惑。

註十:念與正知是指想要具足正念與正知的狀態。有兩種漏盡者:『經常住者』和『不經常住者』。其中,經常住者是指即使在做了任何事情之後也都能夠進入果定者,因為他們經常安住於果定,所以在想要進入果定的刹那即能進入。不經常住者則即使有少量的事情要做都不能進入果定。在此有個故事:據說有位漏盡的長老收了一位漏盡的沙馬內拉之後前往林野的住處。在那裡,大長老找到了住處,但沙馬內拉卻沒找到。那位長老在想:「沙馬內拉沒有住所,但在這森林中有獅子等危險,他應該怎麼過呢?」結果連一天的果定也不能進入。但沙馬內拉卻在三個月間都能入果定。等到某一天晚上,沙馬內拉問長老:「尊者,適合作為林野住者嗎?」長老回答說:「不適合,賢友。」在向像這樣的漏盡者說了『念與正知』等這些法之後,他轉向於省思自己的戒清淨等後才能進入。

註十一:緬文版為『ehambho purisa』,直譯為『嗨,來,人』;蘭卡版為『evam bho purisa』,直譯為『如是,朋友,人』。在此依蘭卡版翻譯。

註十二:佛陀在《法句》276偈中也說到:「你們應努力!如來唯說者;行道禪修者,解脫魔繫縛。」

註十三:據說婆羅門在聽了如來的談論之後,產生『這些人不能成就,這些人能成就』的想法,於是才開始說了下面的這些話。

註十四:是今天最殊勝之法;今天之法是指六師外道之法。苟答瑪的教導對比他們是最殊勝、最上的意思。
FB_IMG_1549278991274.jpg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4-2-2019 23:31 | 顯示全部樓層
Sādhu Sādhu Sādhu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19-8-2019 03:31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3-12-2022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7-12-2022 0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師兄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7-4-2024 23:00 , Processed in 0.163759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