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3086|回復: 23

[分享] 【三皈五戒的迷思】(佛學原創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30-9-201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arloskimyan 於 30-9-2017 23:48 編輯

首先所謂皈依,是分兩個層面的。

一,精神層面的:“皈”是白字然後一個反,反是回歸的意思,常聽到佛教所謂“回頭是岸”,就是從混沌黑暗愚痴無明,回歸智慧光明清淨自性的意思。“依”是依靠、依據三寶的形象作為人生的導航和指引,從而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三寶是指佛、法、僧。什麼是三寶的形象?禪宗六袓“惠能大師”著的壇經裡面有這樣的補充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因此皈依三寶也是指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佛是覺者,不是指佛像,我們拜佛不是拜偶像。據《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前往三十三天忉利天宮為其生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不在人間。弟子思念佛陀、渴慕求法,於是優填王與群臣商議後,便以檀木造作了世上第一尊佛像。因此我們看見佛像,便當憶念佛陀的教導,提醒自己精進不懈、如法修行。

供香是修戒、定、慧。供水果是要敬畏因果,供花是因。供水是修清淨平等,供完喝下去是積累功德滅業生善;灑出去發菩提心慈悲利益衆生。《達摩破相論》: 『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供燈是不忘身為佛弟子應當以身表法。『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用行為去影響身邊每個人,亦以分享正信正知見為己任,一燈燃百千燈,讓佛法薪火相傳、佛光普照大地。

衆生倘若誤解以為佛就住在那尊泥偶像裡面,餓了要吃水果、渴了要喝水、看不見要點燈,那就是迷信。佛教當中只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才被稱之為“覺”,不要神佛不分,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信佛教、什麼屬於民間信仰,才是真正的皈依佛。

皈依法,就是正信正知見,要學會懂得分辦哪些才是真正來自佛經的善知識,不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例如:晚上不能誦經,否則會招惹引來鬼道衆生旁聽;不要把唸珠掛在脖子上,這是把衆生的108種煩惱套在自己身上;不能做施食,因為我們力量不夠,度不了衆生反而會讓它們生瞋恨找你算障;要六根清淨,因此追求好看的、味道好吃的、甚至聽好聽的佛曲都是在造業;要看破紅塵不應有愛,愛是一種我執,所有情感要通通放下、六親不認;五欲是地獄五條根,要切底斷除五欲,不能積極賺錢、不能有性、不能多吃、不能貪睡否則墮地獄…等等等等,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以上通通都是道聽途說、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曲解佛經!

皈依僧,並不是指皈依某某法師,而是整個僧團,而僧團又名“清淨和合僧”,因此僧是代表淨。“淨”是清淨平等的意思,看見僧人應當提醒自己,要以清淨平等心對待每一位衆生,就如同我們對僧人合掌心存恭敬是一樣的。不能生貢高我慢、高低分別之心;螞蟻雖小,它的生命也是應該被專重的。萬物皆有佛性,佛的眼裡每個衆生皆是佛呢!你看僧人走路,都是小心翼翼注意腳下有沒有其他衆生怕誤傷到它們的,因此看見僧人也就該想到清靜平等。對人也是一樣,弟子間不論年資、不分男女皆互稱師兄,不也是清淨平等的最好體現?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30-9-2017 23:40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行動層面的:皈依是正式進入佛門的一個宣誓儀式,就跟上學之前需要辦一個入學手續一樣的。對這方面,有兩派的說法:

一派認為皈依是從心裡真正發心皈依順從佛法僧,以佛陀的教導作為人生導航。倘若只有皈依的行為,沒有利生的願心,皈依也只不過是在行世俗儀式做表面功夫。領10張皈依証、參加10次皈依儀式,卻不能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也不見得就是個真正的佛弟子。與其著重世俗儀式,不如把重點放在認真制定目標、落實修行。

另一派認為,皈依雖然只是個儀式,但亦應當由正式的僧人把弟子領進佛門。正如辦入學儀式,也該由校方的權威代表人物監督宣誓,而不是自己在家裡宣誓。沒有僧人捍衛佛法、世世代代將佛教文化保留傳承下來,衆生何來聞法的機會?既然皈依佛法僧三寶,亦應當遵從僧人制定的儀式以表示尊重。不到寺院裡皈依,就等於是在破壞規矩。

就未學個人而言,兩派都有他們的道理,未學認為只是雙方都不明白對方的立場所在才會產生矛盾。為何這麼說?首先,皈依要有一個真正的發心,不應該只做表面功夫這是對的,而真心發心皈依三寶末學也認為這是必須的。雖然皈依典禮只是個儀式,但也應該去參加以表示對僧人的專重也沒錯。但不去寺院皈依就是破壞規矩這一點未學有所保留。

試想想為什麼那麼多明明本來已經發心向佛的人,卻偏偏不想去寺院參加皈依?很多時大家的考量,是因為“三皈五戒”很多人都以為是必須同時進行的。倘若明知道自己不能嚴格執行遵守,總不能自欺欺人,這邊宣誓授戒,那邊又刻意犯戒吧?因此他們不去寺院宣誓,正正也是他們認真對待這件事情的表現。而完全無視戒律隨便宣誓,或隨便把戒律從新加入個人定義,應該那才是真正的破壞規矩吧?

與其大家找一大堆解釋的理由,幫自己找各式各樣的借口曲解佛經、變相等於謗法,不如大家先來認真看看佛經開示,什麼才是真正的受持五戒吧:
(註: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
『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
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
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


以上是普遍人認為許可五戒隨分受持的依據,隨個人的能力,可受幾戒則持幾戒。但這真的只是大家一廂情願,重點再看看以下經文: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
(弟子) 問曰:『凡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 (註:優婆塞戒,假設不能全受五戒,選其中一項到四項來受可以嗎?)

(世尊) 答曰:『不得。』 (註:不可以。)

問曰:『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 (註:若不可以,為何經中說有少分、多分、滿分優婆塞之分呢?)

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 (註:之所以這麼說,是想說明持戒的功德多少,不是指可以這樣選來持受呢。)

問曰:『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如是受不?』 (那麼一天、兩天,甚至十天受持五戒,又可以嗎?)

答曰:『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盡形壽。』 (不可以。佛制定種種戒律各有不同,但若受持五戒,必須終生受持。)

現在大家清楚明白了吧?要嘛不受,要受就要受一整套,沒有選當中一兩項的。有些大德讓弟子們可以選擇性的持戒,也只是出於慈悲,體諒到某些衆生的確是對持戒感到困難,於是讓他們能持部分總比完全不持戒強。

怎樣才算真正的受持五戒?很多人喜歡以個人見解去把內容重新定義。就以不殺生為例,以為只是指不殺人,但在佛的眼裡,衆生皆平等,不殺生是泛指一切衆生。古時候就連飲水之前都要持飲水咒,否則如同吃衆生肉,連微生物也算呢!何況動物?佛陀是教導我們不要和衆生結下仇恨,就算要吃,也請不要大條道理把自己行為合理化,多少應該帶點慚愧之心,也要懂得做功德回向。

又以不邪婬為例。佛經指的是:非支(非道)、非時、非處、非量、非理、非人、非女、處女、他婦。均屬邪婬。

(資料來自《優婆塞戒經》《大智度論》《瑜珈師地論》)

單講“非時”一項,就已經夠讓你發現很多人的確一直都只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佛經。所謂“非時”:是指日出之后日落之前、生病時侯、女性經期、妊娠期間、產前產后;父母的生辰、眷屬的死忌,乃至每月六齋日、佛誕菩薩誕、佛教紀念日,通通均為非時,不得行婬。

“非時”一項經已如此嚴謹,別的就不用逐一深入多說了吧?簡單說一兩項吧~“非支”:即陰道以外的地方,口交、肛交…等。“處女”:指婚前性行為。(古時未婚的都是處女) “非理”:手淫、集體性交…等。

哇塞!一戒就已經這麼難,還要一受就要五戒全受?怎麼辨?!

沒事~先聽我講完~

說得如此清楚明白,只是不希望大家輕視戒律,倘若沒有信心可以嚴格執行五戒的話,那就別輕易去宣誓受戒,因為五戒是盡形壽,要持終生的!這亦是出於一種尊重,應該認真對待。大家就別再天天打妄語,到處告訴別人受持五戒很簡單,然後編出一堆毫無根據的個人見解來篡改戒律內容,或胡亂告訴別人:只要宣誓的時候,問到那一條能持否,乾脆不回答就代表那一條不受持了。簡直荒唐…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30-9-2017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arloskimyan 於 30-9-2017 23:44 編輯

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對初學佛的人來說,若然不能嚴持,就別去宣誓,沒什麼好糾結的!佛法本來就是幫人斷除煩惱,而不是讓人生煩惱的。誰說不受持五戒不能學佛?那是完全不懂佛經的人才會說出來的理論。暫不受戒,一樣可以皈依佛門!一樣可以學佛!真的沒事~一步一步慢慢來。看看世尊怎麼說吧:

佛說:『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法華經》

註解:這是《法華經》第五品 草藥喻 當中的一段,意思是佛看待一切衆生平等,沒有高低彼此分別之心,不論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普皆平等。

整篇經文中,佛把衆生比喻為森林中不同的藥草,佛法就像雨,平等滋潤著大地。隨著每個衆生的根器、不同程度的吸收,比喻為修行的層次不同,便能成為各種大中小藥草、大樹、小樹…等的不同的藥材。為什麼是藥草而不是別的?那是因為草藥可以利益衆生。由此可見,持戒是為了增加自身福報、達到不同程度的修行境界,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益衆生而自發性去修持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單純的叫你約束自己的本能和天性呢!

在還沒搞清楚持戒真正目的之前,可以先學,佛是慈悲的,而佛法也是圓融當中帶有善巧,不能持戒可先修十善業,學習如何積累褔德資糧、淨滅業障,佛門當中也有一些法門不硬性規定必先持戒的,容後再給大家分享。

就算不能按照佛經中執行五戒,現代社會不是也有法律 和 普世道德標準嗎?而作為一個佛弟子,不是也有維護佛教形象的義務和責任嗎?那就先按法律、普世道德標準 和 不影響佛教形象,這三個標準原則作為初步掌握如何持守五戒吧。

1.不能做到吃全素,就先做到不殺生(除非工作需要,例如:廚師) 不吃新鮮被你點殺、或需要直接烹死衆生的肉,不與任何衆生結下直接的仇恨,也要每天積累功德回向給牠們;

2.不偷盜應該沒太大難度吧?這是社會法律,侵犯版權之類也算哦。不作不問自取使用別人物件的行為,就算這不算偷,但也不禮貌,有損佛弟子形象;

3.不濫情、不濫性、不終日沉迷色情,發展維持專一穩定的伴侶關係,不出軌、不搞婚外情,決不做出傷害衆生 或 有損佛教徒形象的事;

4.不說惡意欺瞞的謊話,不挑撥離間、不搬弄事非, 更不能惡意批評 或 嚴厲指責別人,決不說出傷害別人自尊 或 任何有損佛門形象的話;

5.絕不酗酒、吸毒,非必要盡可能都不會喝。若是工作應酬所需迫不得已,也應該有節制盡量少喝,老人家小酙一點藥酒行氣活血則不在此限。

就算未能正式宣誓受持五戒,也該以此作為基本一個佛教徒應有的品德 和 基本道德標準學習受持五戒,應該人人可以做到,沒有太大難度了吧?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資深的師兄們肯定會極力反對,又有另外一番見解,認為戒律一定要嚴守!不過未學想請問師兄們一個問題:

無疑只有依據佛經指示的內容,才算是正信正知見。但你們認為,一個對持戒感覺沒有任何難度 或 已經刻服持戒的人,只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根器沒這麼好、對持戒深感困難的衆生,你認為這算是慈悲嗎?你又能理解他們掙扎既想學佛,但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嗎?

佛經裡從不講對錯,一切都是因果。到底又是什麼理由,會讓我等末法衆生根器如此低劣?不正正就是因為我們福報不夠嗎?一個善資糧俱足的人,可以生在一個佛教家庭,說不定從小就在寺院裡長大接受佛法薰陶,也習慣吃素長大的,又怎會對持戒感到有任何障礙?吃一口肉才會讓他覺得難過呢!

《地藏經》開示,得聞佛法的人共有四類結果:
或有利根,聞即信受。
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
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字面意思不是已經很明白了?業障業障,就是業積累造成的障礙,不正正也就是“業重”才對持戒產生“大障礙”嗎?褔德資糧俱足的人,天生就善根優厚、毫無障礙。因此我們真正要處理的,不是應該先把重點放在淨除業障、積累褔德資糧、培養“利根”和“善果”嗎?透過佛菩薩的慈悲願心殊勝妙力加持,業清除了,障自然也消了,褔報改善之後,一切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嗎?

而對一個利根不足、業重不生敬養的人,把戒律放得那麼大、把原則守得這麼緊,這不等同把他們嚇跑?這和直接把他們趕出佛門有區別嗎?褔報淺薄的,很有可能還隨時錯過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得聞佛法的機會,慧命斷掉,豈不悲哉?慈悲不也應該體現在同理心之上嗎?

何謂「慈」,何謂「悲」?

慈者與樂,悲者拔苦。給與眾生安樂,願一切眾生具足樂與樂因,名為慈無量心;拔除眾生苦惱,願一切眾生脫離苦與苦因,名為悲無量心。菩薩恒順一切衆生,皆以四無量心 及 各種善巧行菩薩道、廣開方便度一切衆生!誤讓衆生把持戒解讀成學佛的唯一條件,這到底是讓衆生離苦得樂,還是讓他們增添煩惱、遠離正法?

再者,佛經中對善的定義為:
1.短暫或長期能讓衆生離苦。
2.短暫或長期能讓衆生得樂。
3.行動當中帶有善巧方便。

並不否認戒律都是來自佛經上白紙黑字的正知見,但只把事非黑白的道理說出來,卻又未能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的話,這出發點本意雖好,但卻真的沒有任何善巧方便可言。潛台詞就等同:『事實擺在你眼前,乾脆你就做,不然你就自求多福吧。』沒有兩樣,這能定義為善嗎?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30-9-2017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師兄們怎麼想,未學改變不了,只知道我佛慈悲,以下是兩個充份體現佛法的智慧善巧 和 圓融方便,非常值得參考的兩個解決方案:

方案一:【准提咒】
《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 開示:這是佛陀『愍念未來(末法)薄褔惡業衆生』宣說此過去七憶佛皆以此法成就的殊勝法門。之所以特別適合末法現代衆生,原因有三點:

1.『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這亦是佛門“唯一”標明開戒可以飲酒、食肉的法門。

2.准提咒全咒只有兩句,咒心只有九個字,簡單易學,老人家都能學會。

3.任何時候,走路、坐車、吃飯…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默念持頌咒心。

4.准提法有別於其他密法,修持無需廣修大量供養和進行繁複的法壇儀軌,是屬於人人可修的“普傳”密法。也被列入漢傳十小咒之一。

經中開示持訟准提咒部分功德利益如下:

『持誦滿九十萬遍,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逆、五無間罪悉皆消滅。』

『至心持訟能使短命衆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瘥,何況餘病?』 (註: ”迦摩羅疾”即黃疸、腫塊,現代肝癌之類疾病)

『常誦此咒能令現世得無量褔,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

『誦此咒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

『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方案二:【楞嚴咒】
《楞嚴經》卷七 開示:『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註:這是佛陀特別建議初學者修持的殊勝法門。

『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庄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
註:讀誦、抄寫楞嚴咒,帶於身上 或 安置家中,無量劫以來一切積業,即使未有懺悔亦猶如熱湯溶雪!

『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註:誦讀、書寫、藏帶、供奉楞嚴咒,不生貧窮下賤的地方,即使自身不懂怎去積累功德,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功德皆分給予此人!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註:令破戒之人得戒根清淨、懈怠者變精進、愚者得智慧、混沌者得清淨、不能持齋戒者自得成就齋戒無礙。

『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后。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註:受持楞嚴咒,未受戒前一切破戒之罪,無問輕重,一概既往不究,不成罪過。(注意“受持”跟“讀誦”是兩個概念,“受持”是指領受銘記在心,簡單來說就是能把咒語熟練背誦的意思。)

有人說,既然楞嚴咒有如此滅業神效,那戒律豈不形同虛設?我是不是完全可以不用持戒,只要能背誦楞嚴咒就可以了?

這麼說吧~首先要明白『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佛陀制定五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希望救拔衆生離苦,讓修行人遠離下墮的因、成就更好的果才建議的方案。這跟用於管理上維護一家公司秩序的約束規條,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業是污漬、楞嚴咒是萬能去污粉,又豈會有了去污粉就刻意把衣服天天弄髒的道理?佛說楞嚴咒是給有心想去做,但感到持戒實在有困難的人建議的緩衝方案,不是刻意叫你放縱自己無視戒律而宣說的呢。那怕上面提到堪稱是佛門當中最圓融善巧的准提法,經中也沒說過可以隨便殺生、隨便打妄語吧?

我佛慈悲,廣開一個方便之門,只是體現佛願廣度衆生,並沒有因為末法衆生根器底劣而放棄我們;這並不是提供一個讓我們懈怠的理由。反之,我們是否應該感恩,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加精進?

最後再給大家一個修持楞嚴咒的最大理由:《佛說法滅盡經》開示,一旦進入滅法時期《楞嚴經》將會消失,當世上再沒有一人持誦楞嚴咒,佛法亦將從此在人間消失!楞嚴咒關乎到整個法運的興旺,倘若希望佛久住人世、祈求佛法長存世間,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學會持誦楞嚴咒

一切都是因果,沒有黑暗不能感受光明;沒有經歷過苦難不懂得對幸福感恩。沒有弄明白戒律的真實內容,或許也不會對准提咒楞嚴咒生起任何仰慕渴求、乃至讚嘆佛的慈悲和智慧善巧!與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理解看待戒律真實的內容,不如認清修行的重要和迫切性,落實自己的修行方案吧!

阿彌陀佛~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10-2017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Push~~~~~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5-10-2017 20:51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6-10-2017 18:57 | 顯示全部樓層
push~~~~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15-10-2017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Push~~~~~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7-10-2017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push~~~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7-10-2017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9-4-2024 09:44 , Processed in 0.138792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