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781|回復: 0

心念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6-12-2015 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心念处


接着要探讨的念处,是从「受」这个特定的心所,转移到其所依属的「心」的一般状态上,即「心念处」。先认识佛法概念中的「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项修习的内涵。通常我们会认为「心」是一个恒存的官能,在经验的相续流里保有一致性。虽然经验会改变,这颗不断经历变化的心似乎维持不变,就算或多或少有些调整,但其本性基本上仍是相同的。然而佛陀的教导否定「有一个常存不变的心理器官」,「心」并不是一个持久的思想、感受和意志主体,而是被视为一连串剎那剎那生灭的心理活动,每一个都是独特、个别的,彼此之间有着前后互为因果,但非坚实的关系。


意识的每个单一活动,我们可称之为一个「心」;而每一个「心」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即对所缘的基本经验。由于意识是心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我们也把意识称为「心」。除了意识以外,还有一组「心所」,同时伴随着心,包括感受、认识、意志、情绪等。简言之,意识或心仅对所缘产生初步的了别;而「心所」则执行所有的心理功能。


既然意识本身只是纯然地经验客体所缘,除非透过与其关联的「心所」分辨,否则无法被区别出来。「心所」彩绘了「心」,给予「心」独特的相状。因此,当我们想要以「心」作为禅观所缘时,我们必须运用「心所」作为指标。佛陀说明对「心」的观察时,根据「心所」的种类、现起,描述了十六种心:贪欲心、无贪欲心、瞋心、无瞋心、痴心、无痴心、收缩心、涣散心、广大心、不广大心、超越心、无超越心、专注心、不专注心、解脱心、未解脱心。在应用上,一开始只需着重于前六种状态,注意「心」是否与三不善根相应。每当某个心现起时,我们便只是将它当作一种「心的状态」地观察,而不认同它为「我」或「我所」,也不将它视为具有自性,或属于自性的东西。不论「心」的状态是清净或染污,是高尚或低下,我们都不应得意或沮丧,只要对「心」清楚地了知,单纯地注意,然后让它消逝,不执着于所爱,也不憎恶所厌。

当观照愈深,「心」的内容会变得更加单纯。不相关的思绪纷扰、想象和情绪逐渐消退,念变得更加清晰,「心」保持全然的觉知,观看整个变化过程。在这过程的背后,原本似乎有一个常在的观察者,但随着持续的练习,即使是这个明显的观察者也会一并消失。那个看似坚固、稳定的「心」,便消融于心识之流中。一个个的心识,剎那、剎那地生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相续不断,没有止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19-4-2024 06:57 , Processed in 0.14941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