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722|回復: 3

妙建法師:不做十種奇怪的學佛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3-8-2015 1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貪心學佛,心常望報;


有的人學佛的目的、動機和行為只有一個,就是求這個、求那個,求保佑升官發財、考上學校、事事順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著和佛菩薩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燒一柱香,請佛菩薩幫我完成一項心願,明天供幾個水果,求佛菩薩保佑我什麼什麼,否則就是佛菩薩不靈,等等。


  
2、瞋心學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就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這也是罪過,那也是罪過,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會的陰暗面,或者片面地說世道越來越壞,人心不古,等等。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容易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忘記了菩薩“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


  
3、癡心學佛,迷信盲從;


有的人學佛,很容易有迷信、輕信、盲從、依賴、偏執甚至狂熱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學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於自己缺乏知見和分辨、判斷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機,也不能廣學博究佛教義理,因此,很容易隨大流,盲目跟風,尤其容易對某某知名大師迷信盲從,有時比較偏激甚至走極端(宗教虔誠不等於偏執、狂熱),而且對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覺。


  
所謂四依與四不依,即: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依識。(了義經,說示究竟顯了之義之經典也。不了義經,謂隱覆實義,而為方便之說,不明了開顯法性實義經典。)


  
4、慢心學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學佛,從根本上還存有我慢。在心底裡沒有誠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有的人連簡單的三歸依誓願也不發。有的人誤解佛教為偶像崇拜,或所謂面子上放不下,不願意拜佛、頂禮。至於禪宗高僧,比如丹霞燒佛、呵祖罵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學佛,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5、疑心學佛,心存猶疑;


有的人學佛,對佛法、佛經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個人的世俗知見為標準去理解佛法、佛經,結果是這也不真實,那也不可能,不僅心存猶疑,而且難免在心底裡不自覺地謗佛、謗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實行)、證(體證),是學佛修行的四個階段。無信心,則其他無從談起。(當然可以在具體問題上發起疑情,這是學佛參禪的途徑,與疑心學佛是兩碼事。)


  
6、邊見學佛,執有執無;


有的人學佛容易產生邊見。所謂邊見(或惡見、不正見,意思差不多)一般有兩種,也就是執著於兩邊,所以稱為邊見:一是斷見(執無、執空),一是常見(執有)。有的人一學佛,就是什麼都是空,對生活、工作也很消極悲觀。這是斷滅空,是對佛教“空”的觀念的誤解。有的人一學佛,就是一心想進入極樂世界、淨土(他們在心底裡往往將之理解為天堂),永遠享福,或者片面地將輪回理解為靈魂永遠不死。這也都是對佛教的誤解。


  
以上六種偏差,是從佛教所說的六煩惱而言。所謂六煩惱,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7、雜亂學佛,心無適主;


有的人學佛比較雜亂,究其根源,一是知見不夠,對佛教義理缺乏理解,對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夠,不能真正靜下心來參究佛理,更談不上實修實證、做功夫。見到禪宗,覺得禪宗好;見到淨宗,覺得淨宗好;見到密宗,又覺得密宗好,什麼都想學,但什麼又都沒有認真去學。對學理也一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學佛要真的有受用,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門路,並“一門深入”。


  
另外,雜亂學佛與廣學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學佛,不能精進;


有的人學佛比較散漫,散漫與雜亂不同的地方是,雜亂是找不到門路,而散亂則是提不起狀態,精神上懈怠、鬆弛、放逸,沒有“如少水魚”“如救頭燃” 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時學佛,只憑一時興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寧願把時間花在無益的嬉戲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費光陰,所謂“得人身空過……,如寶投水”。


  
普賢警眾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見於《華嚴經》、《法句經》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塊;


有的人學佛泥而不化,不知圓融、靈活地理解和運用佛法。在上述四依與四不依中,如果說癡心學佛、迷信盲從的人容易出現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麼,泥而不化、如犬逐塊的人則容易出現其他三種偏差,即依不了義經、依語、依識。具體說,即:執著於佛的方便之說,不明佛法究竟實義;執著於佛的個別文字、語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間情識為依,喜歡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經常說的“如標月指”,只見指頭而不見指頭所指的月亮;亦如禪宗所說“如犬逐塊”,狗只知去追逐土塊、石塊而不去追逐扔土塊、石塊的人。


  
10、純為學術,買櫝還珠。


有的人學佛純為學術,買櫝還珠。這與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塊頗有一些類似處,都有點本末倒置。不同的是,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學問的學者,他們的偏差主要不是執著於佛法的字面意義而不知圓融,而是執著于以世智辯聰觀念去對佛法進行批判、考據,對佛法的修行道卻不能身體力行。不可否認,他們的工作有不少積極的價值和意義。佛教學者中有的人對佛教義理,也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他們中還有的人對佛法有真知實證,則另當別論)。但是,如果僅僅著眼佛教幽玄精微的義理,或一些純學術的考據、批判,於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卻缺乏信解行證,不能以除煩惱、求解脫、了生死為學佛的根本目的,則又無異於“買櫝還珠”。因為不管怎樣,佛法不是拿來做學術的文字、理論,而是有助於獲得生命之究竟解脫的法門,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見,非時常真,來觀可征,引導得果”。


  
阿彌陀佛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3-8-2015 13:09 | 顯示全部樓層
支持一下,,感謝師兄的慷慨及熱心分享!!
發表於 3-8-2015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謝師兄分享
發表於 3-8-2015 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師兄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5-4-2024 18:38 , Processed in 0.15095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