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778|回復: 2

皈依三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2-7-2014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寶即是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瞭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為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為兩大類。

  一、 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二、 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含意: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
      (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二)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
      (三)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佈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
      (一)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
      (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三)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一)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二)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三)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伽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
      (一)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
      (二)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皈依;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皈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於皈依三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一、 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
  二、 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三、 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四、 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
  五、 具足戒三歸——比丘(尼)稟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歸。最初入佛,固須三歸;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歸。因此,雖說三歸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歸之中含有戒義)。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歸,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歸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歸看得特別重要,以唱三歸作為行持,也以唱三歸為人祝願。
發表於 22-7-2014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樓主| 發表於 24-8-2014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支持{:6_317:}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19-4-2024 21:22 , Processed in 0.16166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