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3023|回復: 19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 言





  S.N 葛印卡(Goenka), 亦被廣泛地尊稱為Goenkaji(葛印卡老師),是一位聞名於世界許多國家的禪修導師。在1950年代,他從緬甸的烏巴慶老師(Sayagyi U Ba Khin)那裡學到他現在所教導的禪修方法。烏巴慶長者師承烏鐵老師(Saya Thet);烏鐵老師則師承雷迪尊者(Ledi Sayadaw);雷迪尊者則師承他的老師,如此代代溯源直自佛陀。此方法能由傳承的老師們歴時長久地保存下來,實在是殊勝非凡的成就,也因此使得修習此方法的人感恩不已。如今,在世人渴求內心安詳之際,葛印卡老師在其有生之年,已成效卓著地將此方法傳播開來。撰寫本文時,在印度和全世界已有55個內觀中心(註:本書中文譯稿完成時為113個)及許多臨時場地在舉辦內觀課程。每年吸引約四萬人參加,而且這數目還在逐年增加中。



  儘管葛印卡老師富有個人魅力,而且他的教學方法極為成功,他仍然將所有的成就歸於正法的功效。他從不以上師(guru) 自居,或企圖成立教派或宗教組織。在教導時,他從不忘提到這個方法受自佛陀,經代代師傳而至於他的老師;而他在禪修中因親身獲益而對老師們生出的感激之情,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他不斷地強調,他不是在傳佛教或任何的「主義」;他所教的方法是普全的,適合任何宗教或哲學背景或信仰的人。



  這個傳承的標準禪修課,是為期十天的住宿課程。參與的學員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課程場地,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他們相互之間須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靜默。課程開始時,他們受持佛陀為在家人制定的五戒 : 戒除殺生,戒除偷盜,戒除妄語,戒除不正當的性行為 (在課程期間,意味著完全獨身禁慾),和戒除服用任何毒品、菸酒類。他們先從觀息法(vināpāna) 開始練習,即觀察自然的呼吸。在第四天,當已有了某些專注力時,他們轉而練習內觀法 (Vipassana),這是以身體的感受為工具,對整個身心的現象做有系統的觀察。在最後的一整天,他們練習 Mettā-bhāvanā,即是慈悲觀,也就是與眾生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功德。



  雖然葛印卡老師來自印度家庭,他卻是生長在緬甸,並在那裡向他的老師烏巴慶長者學習到這個方法。被烏巴慶長者任命為老師之後,他於1969年因應母親的疾病離開了緬甸,並在孟買為雙親及其他的十二人傳授了一期十日課程。由於他教導的啟發和非凡的教授成果,導致更多類似課程的開辦,首先是在印度各地的非中心課程,繼之在隨後相繼崛起的中心。自1979年起,他也開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區傳授課程,尤其是在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法國、英國、北美洲、日本、澳洲和紐西蘭。今天在這些地區,都已有一個或多個內觀中心了。



  在這期間,有些禪修者對修習內觀產生了困惑,質問什麼是內觀及什麼是四念住 (Satipaµµhāna)。事實上,內觀和四念住是同義的。它們是相同的。



  為了讓禪修者能直接地照著佛陀的教說練習,並消除疑惑,葛印卡老師於1981年12月16日至22日,在孟買附近的總部---法崗 (Dhammagiri)傳授了第一次念住經 (Satipaµµhāna Sutta) 的課程。十日課程的行為規範及作息時間維持不變,但如果學員想要的話,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硏讀經文。葛印卡老師的晚間開示解釋並詳述了這部經典。如此,將法的理論硏究 (pariyatti) 和法的實修 (paµipatti) 做了有利的結合。



  葛印卡老師於1990年11月,在澳洲布拉克斯 (Blackheath) 的法地(Dhamma Bhami) 開了一期的四念住課程。本書的每一章都是該課程每晚開示的濃縮。內觀硏究所 (VRI) 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有序文及註解的<大念住經,建立覺知的大本開示>(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而本書是當作該書的姊妹作。含有全部經文的那本,是給來參加課程的禪修學員作為手冊用的。本濃縮開示只有簡短的經文節錄,不應供課堂使用; 在課堂中,學員可以直接地從錄影帶聽到原本的開示。然而,本書可以幫助禪修者在課後複習內容,協助學者更深入硏究經句,也能藉翻譯讓那些母語不是英語的人更加理解,而得其實惠。



  「解脫唯有透過修行獲得,絕不是只靠討論。」葛印卡老師的這段話,為這些開示及四念住課程的緣起和理由,做了適切的背景說明。



  葛印卡老師總是強調禪修實際修行的重要性; 理論及研究作為實修的輔助。他在四念住的開示中告誡:如果一個中心變成只致力於理論的研究,將是多麼的不幸。四念住課程與十日課程一樣,採用全日禪修的作息時間表,開示僅限在晚間的一節課。其用意在使參與者可以在理論的基礎上直接地探究和體驗自身的內在實相,而不被吸引掉入只從事智力的辯論。智力的研究並非不可取,但誠如葛印卡老師所強調,理論與實踐應該並駕齊驅。同樣地,在十日課程中,開示的教導是從戒(Sīla,道德) 開始,而後定 (Samādhi,心的主宰) ,乃至慧 (paññā,洞見的智慧),而同時它們也一一地在實踐的層面上介紹給禪修者。



  參加這個傳承的四念住課程的先決條件是,完成了三個十日課程,每日有固定的練習,和維持最起碼的戒律 (Sīla),即持守五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經中並無戒律的提示。葛印卡老師在第二天開示的起頭就對該背景做了說明: 這部經是為拘樓國 (Kuru) 的人開示的,他們在過去世世代代已經有了堅實的持戒背景。對他們談戒律是多餘的; 他們不但理解,也確認戒的重要性。在今日,來參加這個課程並依據此經來練習的禪修者們,對戒有起碼的基本認識及修持,也是很重要的。沒有這個道德基礎,他們想有效地依照經文的教導去深入練習是不可能的。有很多該經的原始聽眾在他們的禪修上已相當成熟了,只要些許的指導就能達到更高的階段。雖然今日不必期待如此的成就,但上四念住課程的學生最起碼要在這個禪修上有些實質的經驗,並熟悉十日課程的開示。



  葛印卡老師在法崗(Dhammagiri)第一次教導四念住課程後,立即接著教導一期一個月的內觀課程,這也不是巧合的。從參加四念住課程所獲得的深一層理解,形成了修習長課程的必要基礎,而事實上,它就是在這個傳承中參加長課程的一項要求。這種理解,對持久且單獨地致力於修習長課程的禪修者而言,就成了很重要且有益的指引。此外,在長課程的開示中,經常提到這部重要經典的教導,而其他的經典也多所呼應。



  佛陀所有許許多多的開示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啟示。每個開示都是佛陀針對特定的聽眾,就那時的狀況及他們理解程度而演說。甚至只理解到一個或數個開示,通常就足以使禪修者達到最終的目標。不過,這個特定的開示會被挑出來做密集的研究,是因為其原始的聽眾已具成熟,它可以省略許多準備,而詳細地探討禪修的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它對希望多在理論層次上研究及理解方法,以便加強其修行的舊生,特別有幫助。



  第一次的 <念住經> 課程只持續七天整,因為葛印卡老師需要用這段期間來在夜間開示中詳解經文。時至今日它仍舊維持這個標準期間。因此,課程的重點在理解經文,及透過一些練習在實踐的層面上掌握其含意。當練習已能安住在較深的理論認識上時,它又能在長課程中更趨成熟。



  對在課程中的學員而言,能親自聽到佛陀的教說,依其文義直接練習,是重大的啟發來源。很多禪修者,即使只有少許的練習,當他們第一次聽到佛陀的教說時,都興奮不已,而且馬上就能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理解其意。對沒有實修的人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理解缺乏實際體驗的層次。很多的禪修者報告,他們感覺到有如佛陀親自對他們個人說話,為他們而教說。這是覺悟者教法的特質,它們似乎直接說中每位禪修者的體驗。



  在原本的 <大念住經>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中,也每每在其他的經文中,佛陀以重覆述說來做強調和闡明。在本經文的開示中,葛印卡老師以巴利語將全部的經文逐段地唸誦,也有相同的效果。佛陀的原始教說,特別地經由內觀的的大師,如葛印卡老師,唸誦出來時的共鳴,直接引領聽眾進入更深的禪修中。不過,印行一本書而把當時唸誦的所有巴利文列印其中,勢必冒呈現大量多餘資料的風險,可能會為難讀者。因此,本冊書將開示和全部經文分開。開示只有經文的節錄,和葛印卡老師隨後的詮釋。必須一提的是,為了讀者的方便,在這些節錄裡有許多重覆段落已被刪除,而以(…)省略。



  完整的巴利原文和譯文可以在姊妹作 <大念住經,建立覺知的大本開示>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 VRI, l998) 中找到。 如此,先閱讀這些開示而得的背景資料及理解,就能完整地閱讀經文。而想要一邊精確地練習一邊聆聽巴利全文得以激勵的人,則可以參考葛印卡老師本人的開示或唸誦。



  這類的摘要是絕不能夠完全地捕獲原始開示的韻味及影響的。能親自在現場聆聽這些開示是件殊榮,也是非凡的啟發來源。因此,這些開示集要試圖保留該韻味及其氣氛。它們儘可能沿用葛印卡老師原來的用詞,也設法以最明晰的方式來濃縮他每一個要點的意思。如果這些集要能夠激發所有讀者在解脫的正道上做更深入的禪修,它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派屈克 基文-威遜 (Patrick Given-Wilson)

1998年5月

澳洲,布拉克斯(Blackheath)

法地 (Dhamma Bh³mi)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 一 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一天結束了。方法及你們的練習仍舊一樣。不過,就某種意義來說它是個特別的課程,你們要設法了解,關於方法佛陀是怎麼說的。佛陀所有的教導,所有的開示都深具教化,充滿智慧,非常珍貴,就像一塊大甜餅的每一部份,嚐起來全都一樣有如甘露,仙饌美味。然而,我們選用大念住經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因為它詳細地論及我們的修行方法。



   認真的舊生最好能聆聽到佛陀的真正教說,能在理論及實踐上瞭解得更清楚,更詳實,而不再有任何的困惑。不幸的是,有少數的學生,在方法上未得到適當的基礎訓練,就開始開班授徒,並且摻和其他方法。在印度,他們只參加過幾個課程。他們多半對自己宗派的哲學信仰有強烈的執著。他們僅具浮淺的內觀知識,無法正確地教導。參加過他們的課程的內觀學員都極為困惑。



   在西方也一樣,已有人開始根據這個方法做不同形式的教授。只是為了表明有所不同,他們聲稱他們所教的是四念住Satipaµµhāna,而葛印卡所教的是內觀Vipassana。這是極為混淆視聽的。四念住就是內觀,內觀就是四念住。佛陀的直接教說會澄清這點,會從深處來啟發,指導及理解正法Dhamma。因此,方法仍舊一樣,但晚上的開示會詳細地解析這部重要的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



   剛開始,你對佛陀當時所說的古老語言,巴利文(Pāli),可能會覺得陌生。慢慢地,你會開始懂得一些字,再來你就能發展出運用這個語言的知識,然後它就會變成很有啟發作用。如果你是個優秀的內觀禪修者,你會覺得這些話好似為你而說,好似佛陀在親自指導你修行一樣。而在這起始階段,只要懂得一些字詞就會很有幫助了。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個步驟
   正法有三個面向,或重要步驟。第一個是理論pariyatti: 對佛陀的教導有足夠的理智上的瞭解。從來沒有聽聞或閱讀過覺悟者的教說的人,不能理解正法及其普全的特性。他們只會知道正法就是佛教徒的宗教。他們會把它當作是宗派的哲理信仰,或是個儀式,禮儀,或是宗教祝典,就如同他們所一向從事的一樣。聽法者sutavā是聽聞過正法的人,會瞭解正法是普全的律法,真理,本質,不會侷限於任何派別或群體。聽聞了正法後,他會如法修行並應用在生活中,因此與非聽法者assutavā相比,他是個幸運的人。非聽法者未曾得聞普全的真理,仍舊非常困惑。

   聽聞或閱讀純淨的正法法語是很好的,能啟發及指引我們開始修行。然而,如果你只滿足於此而不實踐,自以為現在在理智層面上樣樣都懂了,那麼它就成了信仰上的遊戲而已。事實上你並不真懂,因為沒有直接的體驗。你只是接受沒有實踐的真理,它甚至會成為解脫上的阻礙。因此每一位聽法者必須開始修行。



  實修Paµipatti,是下一個步驟,修習正法。佛陀在另一個開示中說:



    Supaµ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ªgho.



   Sāvaka 聲聞,意思是聽法者sutavā。Sāvaka-saªgho意思是聲聞僧,已經聽聞了佛陀的教導,也已開始正確地走上正道,也就是善行者supaµipanno。走在正道上,他們會到達解脫的最終目標。實修Paµipatti能克盡此功,光是理論pariyatti則不行。根據理論,你開始理解到身而為人,社會的成員,你一定要在家庭及社會中過合乎道德的生活。如果你干擾了他人的安詳與和諧,你怎麼能體驗到安詳與和諧呢?因此你戒絕任何會傷害到其他眾生的身體和言語的行為。你戒絕殺生,偷盜,邪淫,說謊,惡語,背地中傷或說無用又沒意義的話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以及吸食任何的麻醉品。你也知道戒絕不善的行為是利益了你自已,而不單只是他人。除非你在心中產生了極大的不淨染污,諸如:貪婪、渴愛、瞋恚、自我意識、和恐懼,否則你不會造做這類的不善行為。一旦你做了,就傷害了自己。你因此而知道戒sīla,「道德」的重要。



   然而,光有理智上的理解,而沒能掌握心的話,戒律的持守就會變得很困難。因此你一定要修習定samādhi,也就是心的掌握。在某些場合,比如在內觀的課程中,不犯戒是很容易的,但走在正道上時,你一定要熟練這種掌握。你開始成了善行者supaµipanno。現在你在練習覺知呼吸Ānāpāna,這就是實修paµipatti。



   照著覺悟者指點你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你一定要能正確地掌握心,否則掌握不得法,就不能帶領你到第三步驟的洞見paµivedhana。字面上這是「穿透,貫穿」的意思。你的定samādhi 使你的心專注在你自己的實相,你的身心現象上,因為呼吸跟身與心兩者都有關連。然而當你前進時,你會注意到,內在積存有很多的不淨染污。雖然你想掌握身體和語言的行為,但你卻不時地會被它們壓制住。因此你一定要探究到實相的深處,好將這些不淨染污清除掉。



   Paññatti是表面的真相:它似乎如此,看來像是這樣。你一定要挪開表面實相的帳幕,穿透、貫穿並把它粉碎,才能見證到究竟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在其他經文中有如是說:



    Paññatti µhpetvā visesena passatī’ti vipassanā.

   Paññatti µhpetvā 是「已經挪開表面的實相」了。然後內觀就看到(passati)事物的特性(visesena)。表面的、堅實的、緊繃的實相藉由穿透、貫穿,得以被剖析、離散、消融,你就朝所謂「我」、「我的」,物質的結構、心理的結構、和心理內涵的究竟實相邁進。然後穿透整個身心領域,你就能見證到超越的究竟實相,涅槃,那是超越整個身心領域的永恒。這個洞見智慧paµivedhana的修習,就是內觀,可以引領我們到達完全解脫的最終目標。



   因此要瞭解,在課程中聆聽這部經的目的不只是要有理論pariyatti而已。不論這種理論的知識多重要,這三個步驟,理論pariyatti,實修paµipatti,和洞見paµivedhana都要涉及。這三者就涵蓋了整個智慧paññā的領域。



   在十日課程中,你們已經聽過智慧的三個階段。聞慧Suta-mayā paññā,是你已經聽聞的智慧。它是別人的智慧,不是你的。思慧Cintā-mayā paññā,是你智力的推理,你對別人的智慧的理解。兩者都是有益的,但只有當你採取了第三階段的修慧Bhāvanā-mayā paññā,你自己親證了實相時,它們才有益。重覆的見證會開發你的智慧,而它就是會帶你到達最終目標的直接經驗。



   在另一個印度的傳統中,用不同的詞彙來表示這三重區別。第一個是sadda sacca,文字真理。盲信者認為經典的真理,連意思不懂都要接受。當親證親見時或許是真的,但他們只是聽聞之後就產生了執著。它不是他們的真理。第二個是anumāna sacca推理而得的智力理解。從有煙中你推論出有火。你沒看到火。這兩者都可能是幻覺、錯覺。



   第三個是paccakkha sacca你親自體驗的真理。覺悟者所教導的全部都是在啟發你去如是實踐。相信覺者的教說固然重要,但除非你親見真理,否則你絕不可能覺悟。在智力上聆聽及理解是很有益,但嚮往解脫的人一定要見證每一個教說。這就是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 所教的內容,其中的每個字句都會啟發並指引你。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覺知Sati---Awareness

   Sati (念) 意思是覺知,在身體的架構內體證與身心相關的每個實相。只有覺知帶有正確的了知及智慧時才會成為念住satipaµµhāna。µhāna意思是建立起來。Paµµhāna 意思是以許多不同的pakārena正確方式建立起來。



    Pakārena jānātī’ti paññā.



   Paññā智慧,了知jānāti ,從不同的角度了知實相。僅從一個角度體證會得到偏頗、扭曲的實相。你必定要設法從整體來體證實相,亦即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那麼它就是pakārena,它才成為智慧paññā。



   因此,當覺知sati接合了智慧paññā就變成了paµµhāna。每當佛陀使用到sati 或sato這些字時,他也同時使用sampajāno (時時徹知無常),就如在本經中的: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Ātāpī意思是「精勤地」。然而唯有俱足了智慧才算圓滿。這個智慧就是時時徹知無常sampajāno:在經驗的層次上了知實相的特性,也就是無常anicca,生起及滅去的基本特性。由於它的無常特性,因此苦dukkha的特性也是本具的。用智慧來修習,你就會親身領會到苦dukkha。每個愉悅的經驗,每個愉悅的狀況都是無常的anicca。在身體架構內的每樣東西都會轉變成不愉悅,因此它就只是苦而已。這就是自然的法則。然而心的癖性總是執取和貪求愉悅的經驗,而當它消失時,你就覺得痛苦。這不是個哲學理論,而是要用洞見paµivedhana去體驗的一項真理: 要用分離、剖析、離散、消融來使你達到bhaªga,完全消融的階段。你體證到這個堅實的物質結構,身體,實際上只不過是生起又滅去的次原子微粒kalāpas罷了。而心和心的內涵也是一樣,雖然它們呈現出非常堅實、激烈的情緒,如憤怒、恐懼或情慾等來擊倒你。內觀Vipassana,洞見paµivedhana,會幫助你。藉由穿透、貫穿的智慧,你分離,剖析、離散這些強烈的情緒到一個階段時,它們就只是一些微細的波動罷了。這整個身心的結構和心的內涵只不過是微細的波動,微細的波動,anicca,anicca,無常,無常。



   之後,這個「我」或「我的」或「我自己」的實相變得清楚了。它們不過是約定俗成的用語而已。並沒有「我」來擁有這個身心結構,這些物質和心理的現象。只不過是身與心不斷地交互作用,不斷地互相影響而互為生起的因,造成流動、交流、暗流的果,而進行著你所謂的「我」。無我Anattā,在經驗的層次上就變得清楚了。



   Anicca, dukkha, anattā ---也就是無常,苦,和無我---不應只當做是一種宗派的哲學。它們不只適用於佛教徒而已。每個人,不論是男人或女人,什麼膚色的或信什麼教的,都不過是身心不斷的交互作用而已。由於無明,就對這個虛妄的自我,這個「我」,培養出極大的執著,而帶來的只是痛苦。



   藉由洞見paµivedhana,藉由穿透,貫穿的智慧,自然的法則就變得相當清楚。缺失了這個,光是覺知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總會停留在表面的實相上,而不會瞭解實際的、究竟的實相。馬戲團走鋼索的女孩,每一步都具覺知。她的生命和肢體都處在危險中。她依然離解脫甚遠,因為她的內心只具表面實相,而不具智慧。這個覺知sati並不圓滿,因為它有待在經驗的層面上以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建立。念住Satipaµµhāna是有智慧的覺知。於是它就在正法的修習及體證實相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四念住的開示就是為了此一目的。



   在一般的十日課程中,你聽過五個朋友:信心saddhā (信), 精勤viriya (勤),覺知sati (念),禪定samādhi (定), 和智慧paññā (慧)。佛陀稱它們為根indriyas。Indra意思是「統治者」,「國王」。它是天界國王的名字。感官是另一類別的根indriya: 眼、耳、鼻、舌、身。會這樣稱呼,是因為它們一直在主宰和制服我們。五個朋友,或說是我們能主宰的能力,是另一類的根,而覺知sati (念)是其中之一。這些indriyas也稱做「力」(balas)。 對於每個禪修者來說,這五個「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覺知sati (念)也在其中。它非常重要。覺知sati (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素(菩提分)。你要從覺知開始,而且要一直保持著覺知,直到你具足了所有的七菩提分而到達最終的目標為止。然而,誠如佛陀在大念住經的教說中所解釋,覺知sati也只有運用得當時,才能顯出其重要及成效。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理論上的知識Pariyatti


   我們明天將開始閱讀這部經。今天的背景說明,旨在使你們理解實修才是最重要。只把閱讀經典或聆聽開示當作終身的目標是非常危害的。內觀中心的目的應該非常謹慎地維持在實修paµipatti及培養洞見paµivedhana上,也就是以體驗來開發和增長智慧: 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你分離、剖析、離散、消融,然後從表面的實相,藉由穿透、貫穿而邁向究竟的實相。



   為何在佛陀之後,內觀會從印度消失的諸多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只注重理論及經文。人們滿足於只誦唸某個開示,或誦唸、背誦整部的三藏Tipiµaka ---佛陀的教導---好似他們的人生目的就已達到。然後就對經文加以討論,辨論,爭論。迷惑充肆了,而因為沒有實踐,所以就得不到理解。覺悟者的教說是體驗的教說,用來指導人們去見證實相。在這些上面玩弄把戲的話,會產生極大的障礙。因此,我們要用佛陀的教說來理解他要我們如何實踐。雖然這些教說給我們啟發與指導,但實際的練習仍舊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貶損理論上的知識pariyatti。修習佛陀教導的人怎麼可能反對佛陀的教說呢?但實踐,而非教說,應該是我們生命中的主要目標。我們對能純淨地保持佛陀教說的僧團,及對其中能維持實修內觀的人非常感謝; 否則它在很久前就要失傳。因為有我們這個傳承,我們才能接受到清純的實修,對此我們深懐感恩。同樣地,我們也非常感激,在二十五個世紀以來,師徒相傳,不論他們有無實修,而起碼能將佛陀的教說保存下來的人。



   現今,對佛陀的教導生起了很多的質疑。這是不是佛陀的教導呢?由於這個派系的僧團中有人負起責任來保存佛陀教說的完整,因此證據才有可能。所以他們被稱做是正法(佛陀的教說)的司庫Dhammabhaº¹āgārikas。也因此我們才可以將方法的實修成果來與教說比對。



   因此,就讓理論的知識pariyatti和實修paµipatti結合一起。理論知識使我們有信心知道我們所實修的是否就是佛陀所教的正確方法。



現在我們要研讀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如果有人要研讀整部的三藏Tipiµaka,好極了。它的每個字都是甘露,能給人個別指導,而且明淅又發人深省。但這並不必要。能正確地理解幾部經典就夠了。佛陀曾說: 如果能正確地理解,哪怕只是一首偈頌gāthā或兩行的詩句,也足以達到最終目標。Pariyatti,或梵文及印度文的 pariyapti的字面的意思是「足夠」。對有些人而言,要大量的開示才夠。你在課程的夜間開示中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說,就是理論知識pariyatti。你知道如何正確地練習,和為什麼要這樣練習,你也對所採取的步驟產生了信心。在中心的夜間開示時間,可以討論一些經典及開示以幫助理解,但不可淪為主要的目標。否則它們就會變成理論知識的中心:從事傳授三藏,討論,誦經及辨論; 也可能從事情感上,信仰上及智力上的遊戲。



因此,要提醒現在和未來世紀中在世界各地管理中心的人: 永遠維持內觀的教導和修行為主要活動,因為只有當你實際走在正道上,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所以,從明天晚上開始,我們要誦讀這部經典,正確地瞭解實際層面的paµipatti 和paµivedhana (實修和洞見)。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一條不分岔或不偏離的道路,一條通往最終目標筆直的路,不會為旁枝末節,而隨處虛擲光陰。



仍是一樣的修行。你現在正練習著Ānāpāna,觀察呼吸的實相。這就是覺知sati。呼吸是生物的本能,並不只因為書本或你的老師或佛陀這麼說。你是在見證它如其本然的進出。它不是呼吸的運動。你只觀察而不調節它。很自然地你的心就開始變專注了。呼吸就會越來越細越短。然後它好像在進或出時做了個迴轉,而且有時它好似停止了。因為需氧的關係,又來一個深呼吸,而你也就只是覺知。它又再次變得越來越短,轉個彎,停下來。你什麼都別做。不論它是長呼吸或短呼吸,你就只是覺知。當然,有時你無法感覺到微細的氣息時,你可以做一些蓄意的呼吸,只是為了再能感覺到自然的呼吸而已。



這個課程只有八天。時間很短,要認真善用。這裡的條件對你們很有利,因為沒有新學員來參加課程。他們經常不能理解守規矩和靜默的好處,而不知所以地干擾人家。身為成熟的舊生,最起碼已參加過幾個課程了,你知道用功的方法,你也知道持續的練習是成功的秘訣。如果你由於懶散、閒蕩或躺下來睡覺而中斷了練習,你是到不了目標的。當然心會跑掉,但你就把它帶回來。你一定要持續地努力。甚至是所謂的休息時段,包含就寢時間,也是用來認真用功,禪修,覺知的。覺知sati必定要安住---念住satipaµµhāna。現在,你以Ānāpāna來覺知呼吸。行、住、坐、臥;洗澡、洗衣、吃飯、喝水---日以繼夜,除了熟睡的時段,你都要覺知自然的呼吸。覺知得到了好安住。然後在修習內觀時,日以繼夜地覺知生起和滅去,anicca無常。



所有的規定都很重要。這樣的課程,沒有新學員而少了很多干擾,人人都認真用功,誠屬罕有。要善用這個機會,這裡的設備,以智慧安住你的覺知,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終的目標。要善用這個美妙的方法。要善用正法來利益你自己,從束縛、鐐銬及貪、瞋、癡的鎖鍊中解脫出來。願你們享有真正的安詳,和諧與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二天結束了。今天睌上我們要開始討論開示,以便了解它與實際修行的關係。

這個開示的名字叫大念住經 Mah±-satipaµµh±na Sutta。Sutta(經)就是開示的意思。Mah± 表示大,而的確有另一個較短的念住經。然而眼前的這部經文,詳細地涉及比較多的題材,故稱之為「大」。

Sati 是覺知的意思。它是正法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我們在昨天有討論過。它是要開發的五根indriyas之一。它是五「力」balas,要精通法必須開發的力量之一。它是七菩提分bojjhaªgas (覺悟的要素)之一。正念samm±sati是八正道中的一項。它字面上的意思,就如現今印度通用的sm¥ti, 是「記憶」或「回憶」。內觀不涉及過去的記憶,但你要經常想到禪修的對象(所縁),那就是在色身架構內與身心相關的實相。Sati 另一個較佳和易於理解的意思是覺知;而覺知必須是此刻如其本然的實相,不是過去的,亦非將來的。

Paµµh±na是安住的意思。Pa是廣泛之意,也包括paññ± 智慧這個字的組成要素。不單對身心實相覺知,也要對這個實相的特性覺知:它如何生起和滅去; 它如何成為痛苦的根源; 它何以不是「我」; 它何以無實質性。這需要直接的體驗。這不只是智力上了解的一個表面實相。覺知必須與智慧同時安住,即是對實相的真實本質的了解。因此稱之為大念住經 Mah±-Satipaµµh±na Sutta。

經文開始是:

Eva½ me suta½.

我是這樣聽說的(如是我聞)。



   這話不是佛陀所說。內觀的禪修者都應該知道這典故。

當佛陀在八十高齡過世時,在場的弟子中有些是已經完全解脫的阿羅漢,他們了解每個人,佛陀或是凡夫,都終將過世。這是自然的法則。其他在正法中還未修行到此程度的弟子就感到很悲傷,有些甚而在哭泣。然而,有一位年高而無智慧的老比丘卻有不同的看法。老人家過世了,他覺得很高興: 從現在起,他們可以擺脫他的掌控而為所欲為。畢竟,佛陀自己教導的是: Att± hi attano n±tho ---你是自己的主人。這件事顯示,有一群對正法不感興趣的人,已經混入了僧團。他們加入僧團為的是可以獲得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位,舒適的生活,和較多的供養及尊敬。

我很感激這位比丘。為什麼呢?當大迦葉尊者Mah±kassapa,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完全解脫的阿羅漢,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聽到了這話後,就決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導,以免將來被這樣的一群人扭曲。四十五年來,佛陀日以繼夜地教導正法,夜間睡不到兩三小時,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覺,只是具足著智慧的覺知和平等心。他講了八萬二千個開示,而他的主要阿羅漢弟子講了另外二千個。總共是八萬四千個開示。大迦葉尊者想到,像這位老比丘等等人,必會在將來錯引教導,代之以自己的話,並且去除重要的戒律。因此他決定召集五百位上座比丘,曾經親見佛陀教導的阿羅漢,來背誦、編輯和鑑定佛陀的真正教說。只要少數幾個人就可以成就這項事功,但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並確保能被承認,他在佛陀入滅後即刻邀集了五百位比丘。他們要共同背誦佛陀的每一句教說,並且給予認可。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阿難尊者Ananda

   有人向他推蔫阿難尊者為該集會的第五百位成員。阿難尊者與釋迦牟尼佛同日出生,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一起渡過童年及青少年期。當佛陀覺悟後,阿難尊者是諸多追隨佛陀出家的家族成員之一。隨著追隨者的增加,工作量也增加,佛陀需要一位侍者。有些人來担任,但都懷有不同的動機。通常的動機是希望能私下見識到神通,但佛陀不鼓勵在公開場合展現神通。另一個動機是能聽聞到佛陀對某些哲學問題的解答,然而他絕不公開回答。這種人都待不久,他們離開了。

佛陀到了五十五歲的年紀時,首肯了需要一位穩定的私人侍者。有許多上座比丘非常熱切地要親侍佛陀,但大家知道他屬意阿難尊者。然而阿難尊者卻保持沈默。事實上他要佛陀同意幾項條件。有七、八項很有益的條件,佛陀悉數接受。其中之一是: 如果佛陀於阿難不在場時演說開示,他必須於回來時向阿難補述。因此他在佛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聽聞了所有的開示。他在這之前也聽過這些開示。由於他的練習以及過去的優良品德,他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如果他耳聞一次,就能於任何時隻字不漏地覆誦,猶如今日的電腦或錄音機一般。

阿難服侍了佛陀二十五年。他這麼親近而又非常崇拜佛陀,但他卻不是阿羅漢,還沒完全的解脫。他只是須陀洹sot±panna (預流果),只初次體驗到涅槃而達到解脫的第一階段而已。過了這個階段還有斯陀含sakad±g±m² (一還果) ,然後是阿那含an±g±m² (不還果),然後是阿羅漢arhant。從這裡你應當了解到,佛陀是不能解脫任何人的。阿難也深明正法: 他教導成千個人成就了阿羅漢,然而他繼續服侍著佛陀,卻無暇精進。

因此大迦葉尊者去找他並說,既然佛陀已過世了,阿難應有時間了。而且身為一位老師,他對方法非常嫻熟。他要求阿難用功修成阿羅漢來參加集會,因為他將是會中的寶貴人材。阿難欣然同意; 他將修持數日,成就阿羅漢來共襄盛舉。

他鬥志高昂地精進,立志成就阿羅漢。在當老師時,他勸誡人家不要長養自我,因為它是危險的障礙。但往往老師修行時,卻忘了自己的教誨,而這就是此時發生的情況。他的志向是:「我必定要成為阿羅漢」。他毫無進展。大迦葉尊者來告訴他說,次日集會就要開始了,如果必要時將不再等他。如果他不是阿羅漢的話,他們將另覓他人。他再次整晚用功---「我必定要成為阿羅漢」。夜晚過去,旭日東昇了。他用功得筋疲力盡,決定要休息。他沒哭,他有這個好品德。現在他並不志在成就阿羅漢。他全然接受自己只是須陀洹sot±panna,而非阿羅漢arahant。就像一位優良的禪修者,保持著覺知感受的生起滅去,他休息了。現在他的心不再攀緣未來,而只在當下的實相上。就在他的頭碰到枕頭之前,他成了阿羅漢。

這就是中道。過度鬆懈,你無所成就。過於費勁,心無法平衡。阿難尊者參加了集會。

現在阿難尊者確切地被問及佛陀教說了什麼,如此全部的佛陀教導就編篡而成。共分三個部分,稱之為三藏Tipiµaka. Ti的意思是「三」,piµaka一般意謂「籃子」,然而也意指「經典」。第一部分是經藏Sutta-piµaka,公開的開示。

第二部分是律藏Vinaya-piµaka,是對比丘和比丘尼演說有關行為規範和戒律的開示。對於在家眾,五戒已經足夠,但對比丘和比丘尼,就有二百條以上的戒律。這就是老比丘所反感之所在。

第三部分是論藏Abhidhamma-piµaka(阿毗達磨),高級的法,有關自然法則的高深真理,一般人不易理解。是對整個身心範疇的分析研究,細述身(r³pa 色),心((citta識),和心理因素、心的附隨物、心的內涵(cetasika心所)的實相。它完整解釋它們如何交互作用及互為影響,身心兩者如何激發而共同及各別的生起,以及在內心深處的關連、流動及交流。只有透過內觀的深入修持,而非單靠閱讀阿毗達磨Abhidhamma,這一切就會變得清楚。阿難尊者被要求背誦經Sutta及論Abhidhamma,而另一個戒行圓滿的阿羅漢,Up±li優婆離尊者,則被要求背誦律Vinaya。

這個開示出自經藏。

阿難以Evan me sutam 「我是這樣聽說的」開場,因為他是親聞自佛陀的。他也對該經產生的場合做了說明。「有一次,世尊住在(viharati)Kur³s拘樓國劍磨瑟達磨城中Kamm±ssadhanmman,與拘樓人在一起」。在印度,通常viharati(住在)只用在覺悟的人或修習正法的人身上。拘樓國是那時北印度十六個城邦之一,現在稱為哈理雅納Haryana,靠近德里及旁遮普的地區。佛陀稱呼在場的禪修者為比丘們,並演說。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拘樓國Kura

   佛陀為一個原因而在拘樓國演說這部經。不只是佛陀,乃至其他人都很尊敬拘樓國的人民。在印度的另一傳統中,薄伽梵歌Bhagavad-G±t² 開頭的字句是:DharmakŒhetre, KurukŒhetre, 意思是在「正法的園地,拘樓的國度」。在另一個開示中佛陀宣說,拘樓國人上至國王下至黎民,如何遵守戒律過道德的生活。這是很不尋常的,而今日所謂的戒法s²la-dhamma,在當時就叫做拘樓法Kur³-dhamma。道德就是他們的天性。

那時,在佛陀過去的一生裡,當時的菩薩是拘樓國王。卡令伽Kaliªga,現今的奧瑞沙Orissa,是另一個國家,連年遭受著乾旱和饑荒。時人相信,當人們不過道德的生活時,就會發生這樣的饑荒,因為國王本人沒過道德的生活。於是卡令伽的長老們諫請國王持守五戒,讓全國人民仿傚並予遵守。而遵循的戒必須取自戒行圓滿的人,這點也很重要。他們所推薦的是拘樓國王,一位完人,其全國的臣民都過著道德的生活。

有兩個婆羅門大使被派遣出去。他們告訴拘樓國王整個原由,並請求他將戒條寫在石板上: 他們會代表他宣讀,那麼人民就會開始持守而脫離痛苦。拘樓國王拒絕了。雖然他過著完好的戒律生活,但他覺得自己曾犯過一個小錯。他把他們送往他年邁的母親處。她也說自己曾犯過小錯。於是他們又被送往大皇后處; 如是依次地到國王的弟弟,首相,稅務大臣,大商人,甚至到戰車的馭者和大門的警衛處。他們全部都說曾經犯過小錯。

然而這些錯真是微不足道。例如,國王曾經表演他的射藝。有一枝箭落入了水池沒浮上來。它可能剌穿了一條魚。實際是否如此,讓人懷疑。拘樓國人就是這麼的小心謹慎。

戒律的基礎很重要。然而,在兩佛之間,正法的其他部分遺失了,而這就是那時發生的情況。佛陀所傳授的正法是圓滿而清淨的---kevalaparipuººa½, kevalaparisuddha½---沒有什麼要增添或去除的。隨著時間的過去,重要的部分遺失了。智慧Paññ±,最困難的部分最先消失: 只有智力上的智慧留存下來。然後純淨的定sam±dhi沒了: 只留下想像,但實相的覺知卻沒了。雖然戒律還在,但當其他的步驟都淪落時,它就被過分強調,並濫用到極點,而使心失去了平衡。現今的印度同樣的事情也發生: 人們變得極為不平衡,而無法正確地修習定sam±dhi和慧paññ±。

佛陀一向譴責戒禁取s²la-vata-par±m±sa。Vata是誓言。Par±m±sa是執取。沒有了正確的定及慧後,人們就發願只來濫用一條戒,以為如此就能使他們解脫。戒及誓言並無不妥,兩者皆很重要。誓願過午不食有益你的禪修,或斷食一日使你健康。但當它被濫用時,人們斷食到一個月,只為了要證明他們的法,那麼它的實質及目的都喪失了。

這就是那時的拘樓國的狀況。他們的戒很好,但被濫用了。雖說那樣不對,但守戒必定比不守戒要好得多。他們在正法中欠缺的,可以從方法上補足。因此,經文中並沒有談戒律,因為這個堅強的背景已具足了。有了這樣的基礎,拘樓人能更容易地理解方法的細節。所以佛陀在拘樓國講述這部經。

然後他向比丘們發表演說。在印度的普通話裡,bhikkhu是比丘,隱士的意思,但在所有佛陀的教導中,比丘意指任何修習正法教導的人。因此它是指禪修者,不論其為男女在家人,還是比丘或比丘尼。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4 | 顯示全部樓層
導言

Ek±yano aya½, bhikkhave, maggo

這是唯一的道路。

   Satt±na½ visuddhiy±: 使眾生清淨。這是在心理的層面。洗滌身體的外表無法淨化心。這清淨的結果會導致:

Soka-paridev±na½ samatikkam±ya:克服愁歎soka,與它所表現出來的哭泣和悲歎parideva. 當你修行時,它會浮現到表面,而你只觀察,就能超越它samatikkam±ya。

Dukkha-domanass±na½ atthaªgam±ya。在更微細的層面上,心中仍有不愉悅的感覺domanassa,同時在身上有不愉悅的感受dukkha。這些也都去除了atthaªgam±ya。

ѱyassa adhigam±ya. ѱya 是真理的意思。如果你以冥想或想像來用功,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只有心的表層得到淨化而已。只有當你觀察身與心及其相互的關連,從粗重的表面實相到最微細的究竟實相時,最深層的痛苦才能拔除。由佛陀所體證的真理只能解脫佛陀。佛陀只能指示道路,路卻要你自己走。ѱyassa adhigam±ya 是解脫的最佳途徑。

Nibb±nassa sacchikiriy±ya。涅槃Nibb±na必須經由實相的觀察sacchikiriy±ya去體驗、體證。你必須達到身與心最微細的實相,然後超越之而見證超然。整個身和心的範疇是無常的生和滅。在粗顯的層面上,它生起,好似駐留了一陣子,然後滅去。在較微細的層面上,它以極快的速度滅去。而在最微細的層面上,則只是振盪而已。超越究竟實相的領域是無所生無所滅。它是超越身和心,超越整個知覺,感覺的範疇的。涅槃的體驗可以是幾個剎那,幾分鐘,幾小時; 情況不定,但體驗回來之後你判若兩人。你無法解釋它。當然人們能夠做冗長的智力闡述,但在涅槃中,感官停止了作用。它們無法用來解釋涅槃。所以正法的六特質的最後一項是paccatta½ veditabbo:涅槃必須由各人在自身中直接親證。

Ek±yano maggo,「這是唯一的道路」,似乎胸襟狹窄。還沒有走上這條正道,或還沒有走上一段路的人,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對已經走上了這條正道的人而言,這是唯一的道,是清楚不過的了。它畢竟是普全的自然法則。它必須由任何宗教或任何國家的每個人去體驗的。火會燒傷任何人的手。不論你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美國人或澳洲人,如果你不想被燒,你就必須將手移開。不論有無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都在。有無愛因斯坦,相對論都存在。同樣的,有無佛陀自然的法則仍舊長存。它就是因與果的關係。兩份的氫和一份的氧合而成水。如果在星球上兩者任何缺一,則就不會有水。這是自然的法則。這就是正法。當你邁進,並且修習得更深入時,你就會了然於此。如果你不要痛苦,你就得去除原因。那麼衍生的痛苦就會自動去除。

如果你想會有某個超自然的力量,自你所有的不淨染污中解救你,那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不會發生的。你必須依自然的法則來用功。你現有無明反應的根深習慣模式,導致你不斷地經歷痛苦,這必須要改變。

在這層意義上,它就是ek±yano maggo 唯一的道路,接著,佛陀更進一步的描述。

…yadida½ catt±ro satipaµµh±n±: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在這個階段要知道,如何有四個念住,或四個以智慧而安住覺知的方法。第一個是: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n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K±ye k±y±nupass² viharati:持續地就身體觀察身體的實相。以非常精勤、勤奮的方式 (±t±p²),以了知生起和滅去的智慧(sampaj±no),並以覺知 (satim±) 來修習。不涉及想像,是具足了智慧而頗為直接的全幅覺知。關於身體的實相就在身體內加以觀察、體驗。這樣去除、遠離 (vineyya) 對身心現象(loke) 的貪瞋(abhijjh±-domanassa½)。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第二個是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持續地就身體的感受觀察實相。再次的沒有想像。以同樣的方式直接的體驗,在身體的感受內觀察實相。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½.  

同樣地,第三個是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在心中體證心的實相。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第四個是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就法則中,心的內涵 [諸法]中去體證心的內涵 [諸法],自然的法則的實相。觀察的方法一樣。



這四個念住,觀察身體,或感受,或心,或心的內涵 [諸法] 的實相,都要本著實際的體驗。智力的理解會給你啟發,並指引你如何修習,但只有體驗才會有成果。在我們繼續講下去時,這點是要明白的。

現在你正以當下的實相,如其本然的,進來的或出去的,深或淺的呼吸在用功。你也嘗試對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這個身體部位的感受時時呈現的實相,維持覺知。觀察的對象是身體的這個部位。要日以繼夜地嘗試維持不間斷的覺知,除非你深睡了。大部份的時候你的心會跑開。你會忘失,你阻止不了。但一旦你察覺到了就把心帶回來。別產生失望或沮喪。就接受心已跑開了,再從新開始。現在要更認真地,更勤奮地用功。時間很短。你已來參加一個有很認真的氣氛的課程,沒有新學員的干擾。要善用來利益及解脫自己。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和諧,快樂。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5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 三 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三天結束了。

   我們對這位老比丘表達我們感激之情,由於他,大迦葉尊者才決定編篡所有的教導。結果它們得以世世代代保持其原始純淨。有時有益的事情卻導自於不好的情況。那時所發生的情況就是如此。幾個世紀以來,有六次的比丘結集來覆誦及鑑定三藏Tipiµaka,去除任何不知不覺中產生的錯誤。有三次結集在印度舉行,一次在斯里蘭卡,兩次在緬甸。第六次,也是最近的一次,距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年後,於1955-56年在仰光舉行。就像我們感恩於維持方法原始純淨的人一樣,我們也感恩於保存佛陀教說純淨的人。今天我們可以將教說與方法來做比對,由了解到我們所修習的就是佛陀所教的,而產生更多的激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8-3-2024 17:07 , Processed in 0.16179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