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2085|回復: 10

(VIPASSANA NANAS)內觀的體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VIPASSANA NANAS)內觀的體驗
內觀的體驗是瞭解到心與物的實相,稱作(Namarupa-pariccheda-Nana)對個體充份理解的經驗,亦稱作(Ditthi-Visuddhi)極清楚純淨的內觀。

1(Sammasana-nana)正確地掌握到的經驗
當了知無常、苦和無我,心與物的本來面貌,內觀的體驗突破和斷定了無常、苦和無我的實相,這心與物一定是與生俱來,在過去是、未來亦然,這內觀的體驗稱作 (Sammasana-nana) 正確地掌握到的經驗。
在進入更深襌定,會觀察到所有(rupa)色和(nama)名色生起又滅去,由於襌定中覺察到無常的實相,因而讚嘆「這就是(Anicca- sammasana-nana)正確地掌握到無常的經驗。」
不但會觀察和感知到那自然現象,(rupa)色和(nama)名色生起又滅去持續地發生,令心與物不斷感受到苦,而且這些都是不愉快和不圓滿的,而是非常痛苦和煩惱,這內觀的體驗稱作(Dukkha-sammasana-nana) 正確地掌握到苦的經驗。
瞭解到實相是有條件地出現有其本來意志,和這現象發生不跟隨個人意願所支配,這觀察和體驗並沒有我或我所,只有無我,稱作(Anatta-sammasana-nana) 正確地掌握到無我的經驗。
當透過剖析和觀察反映出圓滿、完整的實相,行者繼續以襌定如實反映,在這境界,行者襌定中會時刻清楚覺察到意念的開始生起,亦會清楚覺察到意念從感受中完全終結。在此接合點,還有更多層次發生,就好像

2(Udayabbhaya-nana)發展出怖畏的經驗
從始至終發展出正確內觀體驗的,一種(Arammana)正確基礎,稱為(Udayabbhaya-nana)發展出怖畏的經驗。亦稱作 (Maggananadassana-Visuddhi) 正道的體驗見解清楚純淨的觀。
1   眼根感受到燦爛強光。
2   生起狂喜的感受。
3   生起平靜的感受。
4   對佛和法生起無比信心。
5   熱切地練習禪定。
6   樂受。
7   立刻清楚覺察到意念生起並清除及淨化。
8   有練習專注的能力,不會錯過任何要專注的感受。
9   能輕易入定而不需強求。
10 禪定中感受到極微細的愉悅。

瑜珈行者是極為激勵和高舉,所以不能保持沉默並且又不能再一一道岀這些感受。但這只不過是起步點,並未發展到(Udayabbhaya-nana)發展出怖畏的經驗。
亦誤解了(Maggananadassana-Visuddhi) 正道的體驗見解清楚純淨的觀。
在到達這些情況而繼續保持禪定,這種種情況滿意、滿足、眼根感受到燦爛強光會逐步減少,而覺知力對觀察所緣的對象會越來越清楚,逐步生起消融分解成很多現象,所有活動會發生如蝸牛爬行。從每個單一活動如彎曲、伸出手臂或腿,從一個位置到一連串活動,這還沒有到鎖鏈盡頭,連續不斷四肢活動由一個位置移到下一個,會清楚覺察到粉碎再粉碎,這種經驗是從(Udayabbhaya-nana發展出怖畏的經驗)發展成熟。亦是從(Upakkilesa)不淨中解脫出來。

3(Bhanga-nana)消融的經驗
當覺知到消融,正見行者的第二念覺知到第一念的消融,內觀的體驗覺知到這兩個步驟稱之為(Bhanga-nana)消融的經驗。
當這(nana)體驗增長得更強,那觀察所緣對象的現象會越來越快速,因此對意識感受的完結和消失越來越清楚和明白,亦對意識感受最初生起越來越易覺知到。跟著所有(所緣)的出現猶如以經是消失了。形狀、外表、手、腳、頭、身體等等,都不再觀察到,和發現到他們跟隨著消融淡出,每次禪定都做到。而且覺知到感受就算禪修中專注於一物上,都會立刻一個個不斷消失,這種經驗覺知到整個過程是空的,無論在物件上或心念上於每一刻禪定中,稱之為(Bhanga-nana)消螎的經驗。

4(Bhaya-nana)怖畏的經驗
有了覺知力明白到心與物持續不斷滅去,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是,從而生起一種極厭離的知見,然而這種知見要以愉快地觀之,這就是(Bhaya-nana) 怖畏的經驗。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5(Adinava-nana)缺憾的經驗
然後生起對心理及生理現象實相的瞭解,是飛快消逝和可厭,生命是不完美和缺憾的實相。這就是(Adinava-nana) 缺憾的經驗。

6(Nibbida-nana)厭離的經驗
再繼續進行禪定時,覺知到沒趣和沉悶的實相在發生,這就是(Nibbida-nana) 厭離的經驗,內觀到了無聊的狀態,體會達到對心與物再不感興趣。

7(Muncitukamyata-nana)欲捨棄的經驗
然後經驗到或覺知到,希望從懮傷苦惱中解脫出來,捨棄色和名色生起又滅去所帶來的痛苦。同時思考到最好身心俱滅。這種經驗就是(Muncitukamyata-nana)欲捨棄的經驗。

8(Patisankha-nana)如實反映的經驗
在這層面以最熱切解脫而繼續禪修,清楚覺知到(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的生起。特別是覺知到(dukkha)苦這種實相,是如此令人信服的。這就是(Patisankha-nana)如實反映的經驗。內觀的體驗覺知回到(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心與物的實相沒有比這更真實。

9(Sankharupekkha-nana)以平等心清除行蘊的經驗
當「(Patisankha-nana)如實反映的經驗」有足夠力量,禪定和覺知便自動運行,如機械錶一樣,以平等心覺知一切,例如﹕淺薄地記錄和避免與好或壞的感受糾纏。這是非常微妙與溫柔。這禪定和覺知便自動運行,好像衝力愈來愈大,和持續好幾個小時,就算打坐多久都不會覺得疲倦或精疲力竭。這種禪定領悟出事物的實相,無需費力和捕捉好或壞的感受,持續很長時間,這種經驗就是(Sankharupekkha-nana)以平等心清除行蘊的經驗,有中道的(Arammana)正確基礎。

10(Anuloma-nana)圓滿次第的經驗
當這體現自動地運行,經驗一再極快而且活躍地出現,這種經驗會前進而直達(Vutthana-magga)聖道,亦稱為(Vutthana-gamini vipassana-nana)洞察聖道的內觀經驗。
這特別的體驗瞭解心與物出現的現象,實相是六入浮現短暫而且無常、苦及無我的。這種經驗生起的最後時刻是(Anuloma-nana)圓滿次第的經驗,包含了三種(javana敏銳的智慧)稱為(Parikamma)預備好、(Upacara)接近,和(Anuloma)圓滿。
這(Anuloma-nana圓滿次第的經驗)重整「真心」有條件去進入(Nibbana)涅槃的門檻,這種(Nana經驗)獲得和諧或協調,達到八種(Vippassana-nana內觀的體驗)最後達至(Magga-nana聖道的經驗)。
當(Anuloma-nana)圓滿次第的經驗,之後生起(Gotrabhu-nana)正統的經驗,能夠掌握涅槃的感受,心與物連結的懮傷苦惱完全終結。(Gotrabhu-nana正統的經驗)推動心超越起點,同時穿越門檻,感受到涅槃,把這種 (Putthujjanas世俗經驗)切斷而直達(Ariyas)聖果。
然後生起(sotapatti Magga入流之道)和(Phala Nana初果的經驗)趣向涅槃,這(Magganana) 稱作(Nana-dassana-visuddhi莊嚴純淨的體驗)。
這(Magganana) 和(Phala Nana初果的經驗)生起時,就算是一秒也不會停留。然後追溯反省這獨特的經驗(Magga)(Phala)和(Nibbana)的發生,這就是(Paccavekkhana -nana) 追溯反省的經驗。
當一位行者陪養這些經驗,到達(Paccavekkhana -nana追溯反省的經驗)便會依次順序到達(Sotapanna)「須陀含」初入聖流果。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Sammasana-nana) 正確地掌握到的經驗。
(Panna)智慧,(Janati)從不同角度去明白實相,只從一個角度去證實是片面和扭曲了的實相。你必需嘗試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證實總體實相。這樣就是(Pakarena)和達至(Panna)。
正確的見解和知識會令人開悟,就好像正確的道路帶領我們從輪廻中解脫涅盤。
(ditthi-mannana)「錯誤的妄想」是過度評價「個人的事物」這是「我定下的規條」、「我的理論」、「我所說的」、「這是我的事物」、「我的靈魂」、「我的精髓」。
一顆扭曲的心,見到的都是 (Vipallasa)扭曲顛到。不能正確地掌握(Sammasana-nana)。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為什麼稱這(Udayabbhaya-nana)發展出怖畏的經驗,究竟有什麼可怕,是由於開始修行,就有如清理一個積聚了很多垃圾的池塘,清理時會攪動而令水變混濁。
開始修行,令內心積聚的不淨浮現,要面對一些你從來不願意面對情況或記憶,究竟人怕什麼,人人不同,你怕什麼便要面對什麼,才能從此中解脫出來。
「眼根感受到燦爛強光、生起狂喜的感受、生起平靜的感受、對佛和法生起無比信心、熱切地練習禪定、樂受、立刻清楚覺察到意念生起並清除及淨化、有練習專注的能力,不會錯過任何要專注的感受、能輕易入定而不需強求、禪定中感受到極微細的愉悅。」這些都是內心積聚的不淨,稱作禪病,只有不執著這些感受,觀察他們的生起又滅去時,而不起習性反應,才能清除。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然後以(Panna)智慧,(Janati)從不同角度去明白實相,內觀(Vippassana)中要盡最大努力維持(Patipatti)「法的實踐」和(pativedhana)「刺穿」與「滲透」以實踐體會智慧發展及增長:一點一點地、一步一步地,當你分開、剖開、粉碎、分解、刺穿和滲透,這就是(Bhanga-nana)消融的經驗。當(Bangaha)銷融發生,你會找到「心」而且你會見到全身都是一些極微細的振動,由「心」這一點慢慢地温柔地散開,好像石頭掉到水裡引起的波動,如泡沫一個個消散,(Bhaya-nana) 怖畏的經驗便會出現,真正的可怕出現,內心深處的(Anusaya kilesa)隨眠煩惱醒了,多生多世的行蘊在離開時給你最痛的一下,像火山爆發般,這是考驗平等心時刻,以徹知無常的正念,覺知其只這生起又滅去,隨眠煩惱便如風消逝。能夠掌握平等心(upekkha)非常重要:因所有修習方法都要有平等心(upekkha)。平等心(upekkha)打開一切方法和見地是之鑰匙。人對於苦受和樂受都比較易用平等心(upekkha)處理。但(adukkham-asukham)不苦不樂受則要有很強的覺知力。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這裡我們可以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這段經文中「能捨一切纏及隨眠。」的「捨」就是平等心(upekkha)。
當(Bhanga-nana)消融的經驗,就好像打開垃圾房的門,內心深處的(Anusaya kilesa)隨眠煩惱醒了,如此臭氣沖天,這就是(Bhaya-nana)怖畏的經驗。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由於(Bhaya-nana)怖畏的經驗,從而生起一種極厭離的知見,生命是那麼不完美和缺憾的。這就是(Adinava-nana) 缺憾的經驗。然後覺知到沒趣和沉悶的實相在發生,內觀到了無聊的狀態,體會達到對心與物再不感興趣。這就是(Nibbida-nana) 厭離的經驗,(nekkhamma捨離)的心會變得強烈,然後經驗到或覺知到,希望從懮傷苦惱中解脫出來,捨棄色和名色生起又滅去所帶來的痛苦。同時思考到最好身心俱滅,這就是(Muncitukamyata-nana)欲捨棄的經驗。這情況是非常危險,以為自殺便可解脫,但是自殺是不能解脫的,由於你討厭生命是那麼不完美和缺憾的。是失去平衡和充滿負面情緒,帶著負面情緒死亡,便一定不能解脫。
所以一定要發展大悲心,眾生都活在這不完美和缺憾世界,受苦不獨你一人,大悲心是〔慈悲、平等、無為、無染著、空觀、恭敬、卑下、無雜亂、無見取、無上菩提〕,若大悲心圓滿,亦即是十般羅蜜圓滿(parami)分別是:
nekkhamma捨離,sila戒,viriy勤,panna智慧,khanti忍,
sacca真理,adhitthana堅毅,metta慈,upekkha平等心,dana捐獻。
那麼進入(Patisankha-nana)如實反映的經驗,便易如反掌了,(Patisankha-nana)如實反映的經驗,有了大悲心和十般羅蜜,排除了自私的想法,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無有怖畏。只是覺知而沒有批判,如實反映一切境界而沒喜歡或討厭,然後努力地保持覺知,時時徹知無常(atapi sampajano satima)。那麼你便親身體驗了實相,就好像做科學研究,只是如實報告,而沒有加入任何個人或精神上意見。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Patisankha-nana)就是「應作如是觀」。
行蘊(sankhara):是一種能量,行為習慣的力量,若人沒有這能力是不會走路或游泳。因為這是身體記憶而無需思考便作出反應。
這些能量就好像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只要沒有其他阻力,它會一路推著火箭慣性飛行。就好像人不斷輪迴。
要熄滅這些能量,就好像倒水在燃燒中的炭,會發出「沈」、「沈」的怒吼。
行蘊(sankhara)在身體中消散前亦會怒吼,在離開前給你最痛的一下,或最快樂的一下,若是起了反應,有喜歡或不喜歡行蘊(sankhara)便得以留下。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至於平等心(upekkha)則最難掌握,因為無量世的輪迴,累積業力,以行蘊(Sankhara)表現出來,如同暴流,要真正面對而不作反應是什分困難。能藏於內心深處的行蘊(Sankhara),一定是我們最不想面對和是自己最放不下的事物,所以一定要透過實踐才知道能否面對,若果面對而不作反應,行蘊(Sankhara)便如霧散去,若不能面對亦不必氣餒,只要(Patisankha-nana)如實面對,老實承認這次起了反應,再次面對時便會更易處理。新的行蘊(Sankhara)不增加,舊的行蘊(Sankhara)不斷散去,總有一天能把行蘊(Sankhara)全部清除,這種經驗就是(Sankharupekkha-nana)以平等心清除行蘊的經驗。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菩薩怕因,眾生怕果。」
sankhara「行蘊」是因,kamma「業」力是果。「業」一定會遇上,遇上時只需請求原諒自己有意或無意作出的傷害或原諒別人對自己有意或無意作出的傷害。那麼就是隨緣消舊業。可以舉例說明:人有時會被蚊蟲、黃蜂或毒蛇所咬,是那人對牠們沒有慈悲心,或以往曾傷害過牠們,所以再會感應到牠們作出攻擊。是沒法避免遇上,惟有原諒和懺悔。
所以修行要從sankhara「行蘊」著手,當極深入的「行蘊」浮現時你只作觀察而沒有喜歡或不喜歡。「行蘊」便消散。當遇上kamma「業」時原諒和懺悔,再以「平等心」去防止生起新的sankhara「行蘊」,那麼(Sankharupekkha-nana)「行蘊的完全平衡」完滿,便不再起反應,再沒有「業」力。新的sankhara「行蘊」不生起,舊的sankhara「行蘊」慢慢地銷融。十二因緣便斷開,kamma「業」便消散。但當bhanga(消融)這愉悅的感受出現,請別高興這只不過是極深入的sankhara「行蘊」如火山爆發般湧現的前奏曲。我形容這情况就好像打開了垃圾房的門立即臭氣紛天,佛陀稱之為(Anusaya kilesa),這時您只要不為所動只是覺知,就好像電腦自動去掃描、格式化及重組,所有不同角度湧出的(行蘊)都以平等心去觀察,沒有喜歡或憎惡。
佛法中,Sankhara是最重要的概念,意義甚難表示明白。些處Sankhara視為相同於cetana卅sancetana,是意願、意志、意向的意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5-4-2024 23:50 , Processed in 0.13668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