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902|回復: 0

面對痛苦 ~契瑪達摩法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契瑪達摩法師(Ven.Khemadhammo)︰面對痛苦
內觀(洞見)修行利用每一個事物, 它將每個事物化為成就的契機。


〔節譯〕

佛陀提到十二種苦,也可以縮為三種苦,或是根本的一種苦。十二種苦是︰生、老、死、哀、悲、苦、憂、絕望、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蘊)熾盛。三種苦是︰一般疼痛和痛苦的苦(苦苦),無常的苦(或謂變壞逼惱之壞苦),執取五蘊的苦(或謂眾緣所造、生滅遷流之行苦)。一種苦是︰依緣(條件制約)的存在是苦──或者說五蘊就是苦。

大部分說來已很清楚了,但也許我最好再將這似乎神祕難解的五蘊解釋一下。這是佛法當中對一個人的分析。五蘊是︰色蘊(形體),受蘊(感受),想蘊(分別),行蘊(習性的造作),和識蘊──沒有一個是堅固穩定、恆久、或是由任何不變的自體組成的。我們有時會將它們說成一個心理和生理之間的互動過程。形體,顯而易見的是指身體︰它只是一些物質,無數不斷振動的粒子團,不斷地在形成和破滅的過程中;它沒有知道任何東西的能力。剩下的四個︰受、想、行、識──相當於心的部分,能夠知道事物。五蘊是倚賴其它事物而有的,而彼此也依緣而存在。五蘊在一起而創造了─個個體──一個組合的個體,就好比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或天鵝─般,處於內部構造不斷地相互影響、作用,和對外在條件不斷回應的─種狀態中。

因此,心影響著身,身影響著心。這個組合的個體依靠條件而生起,它根據條件而生長或發展,也因條件持續而持續。心的部分包括了認知(看、聽、嗅……等)的作用(識蘊)、分別的作用(想蘊)、愉悅或不愉悅感受的作用(受蘊)、和貪嗔喜惡的作用(行蘊);而這些心的作用得仰賴根門(眼、耳、鼻……)、對象(塵境)、和兩者(根塵)的「接觸」──這三個條件具足,才會接著發生。以眼根為例︰沒有眼睛你看不到;沒東西(對象)你也看不到;面向前方,眼睛就看(接觸)不到背後。如果,你發展了覺知力,在禪修當中培養了內觀的洞察力,你將會看到你的世界,你的經驗的整個範圍,其實就只是這「五蘊」;而「苦」則來自於你對它們的執著──來自於這個不健康的心態。

我們的經驗世界是這些「蘊」複雜的運作︰心依色身而住,經由根門和對象(塵境)接觸時而生起,伴隨著對塵境的認知、分別、生起感受、接著習慣性的回應,來為這個經驗賦予了色彩。這些過程發生之快,就好比將一些靜止的畫面(照片)或聲音的振動快速傳動所產生的結果一樣,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這是自我的一種錯覺。

為了明白這個事實,你必須慢下來,仔細地觀察你自己。繼續觀察下去,你將會看出現象本身,只是不間斷的一種流動,沒有實質的物質存在,都只是不停地移動;而如果你試著去執著、抓取或排拒它,必然帶來挫折和沮喪。觀察這些念頭、感受和經驗的整個過程,「自我」便會開始褪去,對自我的「執著」也同時減低。心態的轉換和一種跳脫的自在逐漸產生;你開始明白事物的真實特性(實相)。內觀洞察力的累積便是智慧的建立。了知事物如其本然的實相,滿足之心生起;你既不會想去改變它也不會貪執它──這便是一個健康的心態。

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的四聖諦,事實上是他在達到完全的覺悟之前,必須徹底了解、用功、體驗和明白的。四聖諦是︰苦;貪愛──苦的起因;苦的止息;和達到苦的止息的道路(方法)。佛教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對苦的回應;和包括道德生活、心的訓練和智慧的─個完整方法。

對我們而言,在心的訓練當中,「禪修」是最重要的練習──這是讓心寧靜和澄清淨化的過程。你可以想像沈沒在湖底的珍貴珠寶︰當狂風豪雨激起了駭浪驚濤,你完全無法往船邊的湖面仔細搜尋,沒有機會讚美閃亮耀眼的寶石。泥沙讓湖水混濁,洶涌的波浪拍打著船身激起水花,再耀眼的寶石依然完全晦暗。但是,一旦暴風雨過去,湖面轉為寧靜澄澈,泥沙沈澱;毫無困難,你可以安穩地劃過湖面,往兩邊仔細察看。現下,絢爛奪目地足以令人眼花撩亂──寶石毫無阻隔地綻放出光芒。

同樣的,混亂和波濤洶涌的心讓我們原有的智慧失去光明而晦暗。當然,要在心上用功,要處理心的問題,可沒像湖中珠寶這個比喻那么簡單。畢竟,智慧的缺乏,助長了奔忙不息的心;使得我們沒有辦法靜靜地坐在那兒,等到心自自然然地安靜下來。還好,禪修可以幫助我們──禪修的訓練包含了專注和洞見(內觀),或者說是寧靜和清楚──二者同時作用,也彼此增上。在「森林靜居」這兒,通常我給的建議是︰先以慈悲觀的專注來讓心寧靜下來;接著才是毗婆奢那(Vipassana)的練習,也就是所謂的內觀禪修──這是經由念住的培養才得以發展的。

當我們坐著禪修,會經驗到痛苦的感受。它也許像針刺,或是膝蓋的疼痛;也可能是不愉悅的心念或記憶。用功的方法和處理的模式,端看在你的修習中強調的是什麼︰要看是強調專注還是內觀。這兩種情況當然都可以看到痛苦,但是如果只是單純地訓練專注、讓你的心寧靜下來,那么你的工作就是要避免停在苦受上,藉著回到你禪修的所緣上來加大、加多專注的強度。

練習慈悲觀,以慈愛的心來看待痛苦會有所幫助;這會軟化你對於痛苦的態度,並且把你帶回到禪修的所緣。在專注的修習當中,痛苦對你而言形同一種阻力;你會明了這樣地處理阻力(忽略它,而拉回到專注的所緣),對於你正在做的,將帶來能量和讓你的心更加銳利。請您務必清楚這並非一種壓抑,你不要想去否認你的痛苦或者甚至想排除它,你只要以更大的強度專注在你的禪修所緣上;以這種已經形成的痛苦──藉著這種阻力來鞭策自己。

而當你發展內觀(洞見)時,則把痛苦當作念住的對象、看著它。內觀的練習最重要的是發展一種專注的「覺知」;對於每一個經驗都只是保持「知道」。這樣的過程,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技巧)可以幫助你;而你最好能熟悉這樣的修習,如果你了解了、有了興趣,就在正確和適當的引導下練習下去。只要以這種模式看到了痛苦,它便失去了力量。有時候它會完全都不見了,如果沒有,你只要覺知它只是感覺,只是感受,你放鬆,那么不舒服就會減輕。然後,你開始檢視它,你會發現它不是「痛苦」,它不是個靜止不變的「東西」,而其實是各種經驗不斷在改變、移動的一種連續過程,不斷地流進流出。現下你是在洞見實相的路上。當你以這種模式用功,你更能平穩地面對痛苦,你從它身上學習。你的「痛苦」可以教你很多很多;你將看見它不曾剎那靜止;你會明白︰由於你的恐懼和不喜歡而促成了它,你甚至還抓著它不放,而且隱藏其後的那個愚痴無明的心總是希望它們(痛苦)不要那樣──這種不健康的心態。突然間,這些可怕的經驗正轉為你的成就因緣,你一步一步地贏了。

這就是內觀(洞見)修行的美好;它利用每一個事物,為每個事物帶來作用和生命,將每個事物化為成就的契機。無論什麼感受、什麼經驗生起,你的責任就只是提起注意力觀察著它。不用對它作任何事,不要在心中加上任何慾望──希望它變一變;而是要對於事物所呈現的,覺得滿足,念住地看著它就好。日常生活當中也一樣,要念住、保持覺知、看著它而滿足。事物就是如它們所呈現的,它們不可能是其它。之前它們也許可以是,但是它們現下就不是。它們是如其本然。未來它也許會完全不同,但是此刻它就是如此,它如其本然,它很好。它就是我們此刻確實有的全部,沒有別的了──在這兒,我們將發現智慧的蹤跡。因此,放下有所得的心,只留下滿意、知足,保持念住,明了事物的真實特性(實相),具足一個健康的心態。放下吧﹗愿您快樂。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9-3-2024 10:22 , Processed in 0.14819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