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1015|回復: 8

禪思技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尊者阿迦索(見尊者阿迦曼傳第十三至第十七頁)的教導
  節譯自尊者阿迦普斯的開示“Following Nature”

  泰文原著:Ajahn Puth
  泰文英譯:Sumano Bhikkhu
  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尊者阿迦普斯住止之處:Wat Pah Salawan Nakon Ratachasima Thailand


  一、尊者阿迦普斯的開示: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有關於禪思的修習,修習禪思的活動包括「奢摩他」——寂靜止息和「毘婆舍那」——內明禪思兩者。你們可能已經聽過並讀過許多禪思的修習,但有些人或許正猶豫著「到底那個是最好、最有效的修習方式?」有些人曾經跑來問我:「龍浦(中譯註:泰語對師父的尊稱),我要以能夠產生最快成果的方法來修習,是否有些善巧的方式可以得到最快的成果?我應該如何修習?」對此我回答:「沒有這樣的事,世間絕無此事。」產生最快成果的修習方法就是決心以最大的毅力去修習。我們必需以超越一切猶豫和懷疑的方式來修習,修習才得以持續不變。
  

   例如你跟從一個特定的老師學習一種禪思的方法,他教導學生觀察呼吸時的腹部。學生練習觀察「吸入時隆起」和「呼出時落下」的感覺。所以你決定採行那種修習。然後你又跑去跟巴克南寺的住持學習。他們那兒則使用「沙門——阿羅漢」的真言(作為憶念的方便),於是你又決定用那個方式修習。如果你跑去請阿迦索或阿迦曼作禪思的開示,他們會教導「佛——陀」的真言,他們指導學生們完全地以此真言修習並堅持它。
  這裡有很重要的一點必須予以釐清。那一個是正直而真實的方法?答案是,你所選擇用功的任何禪思的對象都能提供全部的福利。假設你一天全心全意地靜坐入於三摩地(定)三或四次,而每次都坐滿一個小時以上。每一次靜坐,你都堅決地靜坐。從這堅決的努力中,福利就會自動地生起。如果福利並未等於我們的努力,那是因為我們尚未能切斷我們的憂愁和疑慮——關於我們所運用的特殊技術。這使修習猶疑不定。
  


   今天你們在沙羅萬寺這兒,這裡的阿迦(禪師)指導禪思者使用「佛——陀」的真言。明天你們可能跑到馬哈沙寺去聽聞說法,他們的阿迦將會開示觀察腹部起落的技術。後天你們可能又跑到巴克南寺,而他們會教導「沙門——阿羅漢」。這些經歷之後,你的疑慮將會加深,而你會問:「怎麼會這樣呢?這些阿迦們都不教導同樣的方法。」如果你的心意陷入這樣的疑慮,你就不能掌握到禪思的本質並確立於一種技術,這是修習的一個障礙。
  因此,不論你使用何種技術或真言,我推薦你就安止於那個善巧的方便上。我更要建議你穩固地持守這些修習工具之中的一個,並堅決地用功。所有這些禪思的技術都是為了把心意集中在一個對象之上的善巧方便,以便防止它遊蕩於種種紛云的思想和感受中。在開始修習禪思的階段裡,這是必要的。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轉述尊者阿迦素有關禪思技術的教導:
  現在我要敘述尊者阿迦索所教導的禪思技術。他把修習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觀察思惟真言「佛——陀」。第二步是觀察思惟人身的令人厭惡相(不淨觀)。第三步是觀察思惟構成所有物質現象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
  至於集中於「佛——陀」上的修習,阿迦索指示立即(接續)在完成誦念之後,當我們散佈慈心的短暫片刻之後,我們有一小部份(時間)專注集中於三寶——佛、法、僧的德性,接著這個修習,我們就開始展開禪思真言「佛——陀」。禪思者必須在吸入時憶念「佛」,而在呼出時憶念「陀」。正當你集中於呼吸和記誦內在的聲音「佛——陀」時,如果你發現心意飄入遊蕩的思想,就放下呼吸(不管),加速真言的節奏。如是你將能夠再與禪思的對象連接起來,重新建立你自己。不要在意你自己「什麼時候心意才會平靜」或「什麼時候你才能體驗內明或三摩地」。不要去想這些事情。你的責任就是保持真言「佛——陀」而不要沈溺於任何經過的心理狀態。輕鬆地再提起禪思的對象。不要強迫心意或緊繃、收縮你身上的肌肉。以真言舒適地坐著。讓你的心意棲息於「佛——陀」裡。讓心意儘可能地放鬆。專注於這「佛——陀」。記住這個,當你禪思「佛——陀」時,它就融入心意中。心意與「佛——陀」合一,而「佛——陀」與心意合一。
  像這樣修習,直到心意安住於祥和。當心意趨於平靜時,觀察一種寧靜的狀態生起,幾乎就像睡眠一般。
  不要把這寧靜誤認為「昏昏欲睡」或是「睡眠」。當這寧靜或安詳的感覺出現時,禪思者必須伴它繼續著「佛——陀」。不要試圖抗拒它。心意成了半睡而可能看似墜入一個更深的狀態。當這情況發生時,有些禪者可能會吃驚而必須全面再度重建他們自己(的憶念)。因此心意從未變得安寧,因為我們持續被「盹入於平靜」所驚動。
  在這修習中,我們的責任就是以知覺去跟隨心意的狀態。任何(心態)生起,都是被容許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知覺伴隨著生起(的心態),始終繼續著真言——「佛——陀」。所以,當這寧靜的平靜感覺生起時,我們只要伴著它安住。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它開發了,心就明亮了,而「佛——陀」的字眼就消失了。當真言「佛——陀」已經從心意裡消失了,不要認為你已經遺忘了你的禪思對象。當心意已經安住於祥和時,這只是心意的自然狀態而已。我們以真言「佛——陀」修習,直到心意墜入一個輕安的狀態而解除了真言。那些不瞭解這個自然過程之動力學的人們,可能認為他們已經放掉了念住。實際上,這是心意裡的一種自然的轉化。心意正開始變得平靜,而這類似睡眠狀態的現象就發生了。很突然地,我們覺得好像自己正被推落進入睡眠中。但是,也很突然地,情況改變了,就只有光明而已。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將要進入睡眠,那麼睡欲就會驅入昏沈,直到我們迅速熟睡,而我們將完全地不知道怎麼一回事。這是開發禪思對象的最初階段。
  

   當心意安靜而潛入休息和靜止的光明狀態時,禪思者該怎麼辦?阿迦索教導禪思者,此時,必須密切注意這光明的心意,直入細察光明之心,並念住光明。光明本身於是成為禪思的對象。禪思者必須繼續觀察思惟這光明,直到心意逐漸地變得更精細。如果在這階段,心意恰巧再度覺察到呼吸,阿迦索指示我們必須接著觀察呼吸。我們必須單純地專注於呼吸的「吸入」和「呼出」,不要干擾它或詢問它。我們不必去區別呼吸是否微細或粗糙,只要注意著它。如果我們開始注意自己呼吸的模式或感觸,心意就會改變,而我們的心意將會撤出,三摩地(定)也會消散。因此你只要如實注意呼吸,不要有任何牽扯。在這個時候,心意會是光明而安詳的。我們只要放下任何闖入而招引我們去檢查呼吸的思想,並繼續只注意著呼吸。當心意知道吸入和呼出時,就讓它如是安住。呼吸成為我們覺知的對象,也是再恢復(禪思)的對象。
  

   結果心意將會變得安詳而微妙。呼吸也會變得非常微妙。呼吸微妙的程度相應於心意微妙的程度。最後呼吸就像似停止了,而身體似乎也消失了。在這時候,心意將會靜止而光明。在這種狀態裡,心意並未憶念任何事物,沒有呼吸乃至身體的知覺。在這時刻,心是絕對地專精於一-靜止、光明和平靜。心意現在已經升入安般那三摩地(專注或安止定)。這特殊的安般那三摩地並不是特別地有用(對開發智慧而言),但有必要去開發這個狀態,並且要經常加以修習,當心意能夠更頻頻地達到這個狀態時,它會讓我們能夠認識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到底是什麼。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前,我們會察覺自己的心意涉入各種思想和心理狀態中。當我們的修習深入祥和安靜的安般那三摩地時,心意就放棄了這一切外在的對象,而解脫於一切思想和感受。只是一種靜止、光明的安詳狀態。我們知道,實際上,最初的心意狀態就像這樣。這個意識狀態就叫做清淨本心——我們最初的心意狀態是純潔的:平靜、光明和清潔的。但是它被煩惱所污染,它撤入了心意的硬殼中:它們深深地潛藏在心意裡面,並不輕易地顯示它們自己。在這階段,正念和正智(念住和智慧)並未完全地可予運作。只是有足夠的進展,短暫地維持安詳而已。
  

     這個心意狀態就叫做「最初的心意」或「基本定」或「心的元素」。它就像是還在蛋裡的小雞,還不能做任何事情,所能做的就是安坐在蛋裡頭。然而,就是這個心意狀態讓我們認清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這是禪思修習中最初層次的成果。當我們重複地修習,讓心意到達這個程度的三摩地,心意就熟練於這第一個層次的禪思。在開始的階段,心意可能會出其不意地墜入靜止點,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夠覺知心意,但是到了中間階段的時候,我們就不再與它有所關聯了。到了最後,當心意專精於一,靜止而安詳時,我們才能再獲得知覺。這三摩地的發生就幾乎像是「一桿進洞」那樣。我們尚未建立起它的全面而適當的關聯次第。然而,如果我們經常以此方式修習,我們對禪定將變得熟練,將能夠覺知禪那生起時的各種要素,從「尋」或「覺」的運用開始。這指的是心意對其集中對象的應用。接著是維持的應用(中譯註:「伺」或「觀」),心意維持在引導它進入光明、安詳的對象上。這接下來就是「喜」和「樂」。當心意包含了喜悅,它就處於祥和。當心意靜止而祥和,它就處於叫做「一境性」的階段。
  這些是最初心意的特性,在所謂初禪的層次。就是包含了這些禪支(要素)的三摩地,能夠運用於內明禪思的開發。心意是可調御的,易於傾向三法印(中譯註:無常、苦、無我)的省思。我們必需設法用這個方式,以毅力和耐心來訓練心意。修習必須平靜地維持著,因為激動的心意不會導致期望的結果。
  


      關於上述使用一個禪思字眼或真言來開發三摩地,乃是開展禪思的適當方法。然而,如果我們繼續重複真言,心意逐漸地變得更平靜和光明,可能會發生心意向外遊蕩到幻相的形式裡。如果一個幻相生起,而禪思者猶豫或迷惑或被它驚嚇,心意就會被警告,而三摩地和幻相就會消失。如果你想要長時間觀察幻相,那麼你就要隨心帶入正念,那是平靜的要點。反觀自己,那已經生起的幻相乃是集中心意的結果。如果我們離開了定的基礎,而去追逐生起的幻相,那有兩種可能性會發生:第一是我們的三摩地會撤出。第二種可能性是我們的心意會跟隨幻相。如果你看到人形的幻相,心意將會跟隨那個人。如果你看到的幻相是個天使,意識可能跟隨著天使。如果你想要去看天堂或地獄,你就會隨著那個天使進入天堂,或跟隨著魔鬼進入地獄。這就是心意外流,對我們熟悉的世界之外的外在事物感興趣。如果你有充分的心意顯相,你就能夠跟隨任何發生的事物並觀察外面的情形。你可以把這個動作的覺知作為禪思的對象,那它就可成為知識的工具,也是念住的一個對象。但是這裡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外在的幻相對於禪思者易於有著迷惑的作用,人們傾向於把他們認為是真實的,如果他們看見了一個人,他們就被誤導,盲目地認為他們真正地注視一個人。對鬼魂的情況更是如此,我們會相信某些精靈前來乞求功德,因此我們就被分心了,想要與他們分享我們的功德。當心意開始思考著分享功德時,三摩地就溜走了,而幻相也消失了。
  所以機警的禪思者必須細心地監看著禪思過程中所生起的事件。對此,我們該怎麼辦呢?在即將進入三摩地定境時,設法觀察並覺知心意。無論什麼生起,都不要對它感興趣:寧願保持心意安詳,當我們能夠維持心意處於安詳或三摩地之中,繼續地,幻相將會出現較長的一段時間,甚至也能成為善巧的工具來見證法義。我想對你們強調這一點。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經常說,一切真言禪思都能夠全程讓心意安詳、靜止,直到優波遮拉三摩地(中譯註:二禪)的範圍。
  


     我願意進一步講述十隨念(中譯註:四十業處中的憶念佛、法、僧、戒、施、天、死、靜、身、息),由憶念佛陀開始到第八個,任何修習著這前八個隨念之一的人,都能夠詳查心意直到優波遮拉三摩地的層次,但是無法超越那一點。這八個隨念無法帶領一個人到達安般那三摩地。只有最後的二個隨念,那就是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和身隨念(念住身體),才有辦法帶領心意達到安般那三摩地或奢摩他(寂靜止息)的程度。因此,尊者阿迦索教導——一旦真言已經帶領心意到達一個相當程度的定境,禪思者就必須進一步的開發身體的不淨觀。這是尊者阿迦索的第二個層次的教誡。
  


    當觀察思惟不淨觀時,我們取身體的局部做為念住的對象。阿迦索推薦以這五個禪思: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做為修習的開始。當一個比丘或沙彌剃度時,他的戒師就毫不遲疑地解釋這五個禪思的對象。
  在巴利語裡,這就叫做「皮之五業處」。戒師,就在剃度的儀式中,教導最初的這五個身體的部份乃是不美麗,不迷人又不乾淨的。因為這樣,這些東西的擁有者必需經常地留意和照顧著它們,以免它們變得臭穢而醜陋。如果我們忽略了身體的照料,它就變得骯髒、惡臭而不漂亮。為什麼剛剃度的比丘和沙彌被教導著用這個方式來看待這些東西呢?佛陀用這個方式的教導,以便打開心靈,通達關於身體各部的真相和身體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們仔細地看著身體的各部份,我們就會看到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正是標明美麗與否的所有表徵。美麗關閉了我們的眼目去做更進一步的思惟,我們沒看到真實的情況。我們沒有看到隱藏在身體裡面的真相。因此,佛陀提出這五個部份做為首先的禪思對象。
  身體的這五個部份必須予以卑下地觀察思惟成不迷人的,也就是,看著身體的這些部份是不迷人的、令人厭惡的和不乾淨的。即使當我們的身體裡面仍有生命在的時候,它們就是臭穢而不迷人的:當生命不再而身體變成死屍時,它所產生的惡臭就一針見血地切中這個事實。我們被勸誡著一再去思惟這個事實,直到心意進入了三摩地。身體的這五個部份之一或較多的幻相生起,而你將視它們為臭穢和不迷人的。這技術對根除淫欲而言會是一個善巧的方便,同時防止它籠罩著心意。佛教的比丘能夠把握這個殊勝的機緣,用一種讓他能夠看到事物真相的方法去修習,所以他在正法律之中能夠得到清涼、快樂。在這種善巧的修習方式中,我們遵循著一個偉大的禪師——尊者阿迦索的勸告和引導。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現在我們來談他最後一部份的教導。透過「不淨業處」的修習,如果禪思者證知了身體是不乾淨的,也不迷人的;而且他的修習也已經很熟練了,接著下來的步驟就需要進一步開展毘婆舍那或內明的修習了。尊者阿迦索勸告我們,練習把身體分析成四個組成的部份:地、水、火、風。頭髮、體毛、牙齒、皮膚、指甲、骨頭…… …… 等都具有堅硬的主要特色,那就是地的特性。為什麼頭髮會被認為是地元素?因為當頭髮朽壞時,它就必定變成地元素。禪思者練習去觀看身體的這些部份真的是地元素,並繼續修習,直到其中一個境相出現。這個證知比起只靠一般聰慧或表面字義的瞭解,要來得更為深入。
  其次的元素是水。這包括了膿、汗、土、唾液、粘、尿液和身體中具有液體特性的其它任何部份。身體蘊含著水性的部份,我們就叫做水元素。我們被告知去觀察思惟這個,並知道這些東西真的就是水。
  身體中的溫暖或熱度就叫做火元素。
  風元素是指身體上部份和下部份的風。入出息(呼吸)就是風元素的一個例子。
  我們被告知去詳查身體乃是由四個元素所組成——地、水、火、風。只有元素,不是一個「人」或「我」。
  這身體僅只是四種元素的堆聚,伴隨著非人格化的生識(依止相續識)。我們執著著「有我」的觀念。「自我」的觀念是煩惱,顯示著渴愛、自負(我慢)、主觀和固執。當你看到這個身體只是四種元素,不是一個人、我、人類,或一個他、她、我們,禪思者就證知了無我的觀念,那就是他或她,會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的。藉著憶念這四種元素,禪思者將會以一種深奧的方式見到無我的真相。一個無我的境相可能生起。禪思者將會深入地看到這個身體真的就是四種元素:地、水、火、風。心意將會直覺地證知——除了這四種元素之外,身體裡就沒有什麼了。當心意證知了真的「無我」、「無人」等等,它怎能不進步於毘婆舍那的開發呢?我樂於要求你們大家都思惟——這整個身體除了四種元素之外,再無所有,以此方法修習,你將能夠直覺地證知這個身體是「無我」的,這個真諦與巴利語的佛陀教導「一切法無我」一致。
  如果你真的熱衷於修習,不要離開和懷疑這些修習的方法。今天我對你們所述說的就是尊者阿迦索的教導。偉大禪師所教導的永遠是絕對的正確,但是,當然必須由你自行去證知。

  一九九六、一、十二譯于台中遠離軒
發表於 1-12-2021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10-12-2021 0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8-12-2021 14:09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回復 贊好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9-3-2024 01:25 , Processed in 0.16423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