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859|回復: 0

動中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逆 流

泰 隆波田

隆波田基金會譯

引言:

這是一份南傳修禪的資料。《法雲》雖然提倡大乘止觀修學,但是,我們也很願意介紹不同立場的修禪法門,一方面可以打開視野,一方面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望藉此利益讀者。

隆波田(Luangpor Teean,I911-1988)是泰北重要禪師,他所教授的「動中禪法」(Dynamic Meditation)在國內外流傳。在他弘法的三十年中,指出人人都具有潛藏的、認識真理的能力,不論國籍、宗教、性別、年齡,如果修持正確,行者就能發現、認識,進而明瞭真理。其方法是從培養覺知入手,通過規律的手部動作及有恆的練習,智慧將升起,直到煩惱止息。

隆波田出生泰北農家,未受正式教育。曾學習並探究不同的禪法。近四十六歲時,他決心尋求真正的法。他離開家,到一間寺院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沒有跟著在心中默念:「動──停」,只是覺知身心的活動。幾天裡,他對於這樣修習禪法有了極深刻的體悟,後來,他現出家相,傳法直至生命終止。目前傳承隆波田禪法的是其得法弟子阿姜通。阿姜通稟承師志,至力于動中禪的弘化。隆波田的著作包括《逆流》、《自覺手冊》、《致覺知者》等。

世間教師們所傳授之法,繁若森林茂葉,其中可資藥用者,卻寥寥無幾。因此,在你學習禪觀時,應僅擇取那不令煩惱衍生於心、能竭煩惱之源、殲除無明之法,採取教中菁華,所謂法之核心,亦即此法能令你覺知自我,使心寧定、令智慧圓滿者;念起時,應見念起、知念起。不論念以何種方式出現,應對其瞭然分明,且知如何不受其欺矇。在佛陀的教示中,有不少滅苦之道,你應於其中選擇一關涉正念與智慧者。

修學佛法,應明「禪定」,若誤解,則將空延歲月,取證無由。禪定有二途:

一、奢摩他,華譯為「止」,乃制心一處,集中注意,若不具解慧,則為癡定。

二、毘缽舍那 ,華譯為「正觀」、「慧觀」,乃明確、清楚、如實地覺知。

動中禪可於工作中、坐著時、飲食間......等日常生活裡修此禪觀。不求靜止不動,但須覺知身心每一動況,身動時,感受它;心動時,知道它。心動為念,念起時,應立刻覺、知、透脫。如是持續地修習,直到覺知圓滿,你將親見、親知、親自明覺解脫慧。

所謂正確的修行,指你親自如實地見、知、明,那是不由他悟的智慧。當修行正確時,無明滅,解慧起;愚闇失,智慧開;黑暗與不幸消逝,光明與禪定起而代之。

讓我們修習增長覺知,直到其圓滿為止,則貪、瞋、癡將息滅。修行者,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將可正常地生活、工作、吃飯、行、住、坐、臥,如凡夫常人一般,仍有受、想、行、識之活動,卻不受其苦。

人人皆具清淨、妙明而寧靜的心,問題端看是否肯修習至離卻執著為止,而離執的唯一途徑,則在培養增長覺識,若能肯心自許,將能由貪、瞋、癡、習染、欲、執及所有業行中解脫自在。

第一項 修行方法

修行,必涉事、理。

事,指規律的動作,摩擦手指,來回踱步等方法。有一個方法是設計來使身體不靜止不動,而得以持續不斷且清楚地在身體的活動中培養覺知。

至於理,首先應明白,「覺知」乃僅指感受,或察覺動況而已,不可踰越於此。你不需注意是「在走路」、「在呼」、「在吸」,那是錯的,只要感受動況便是,覺知身心的動況:念起時,察覺它;身動時,感受它。其次,應瞭解在任何狀況發生時,但感受、察覺它升起,便任其過往,不須分辨其內涵是貪或瞋。例如風吹時,但覺有風便可,不必知道這叫「風吹」,其至連知道是「風」,尚嫌多餘,只要感受它與常態無風時不同,便綽綽有餘,不須再加名相,否則徒增迷惑。

以規律的動作來培養覺知,不應「太」注意你的感受。放鬆!別太勉強。然修行方法之事、理的瞭解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僅知事相而誤解了這方法的原理,便不會有結果;若對原理瞭如指掌,而不會事相竅門,亦不能成功。故欲修習培養覺知,定須理、事雙全,有技巧,也徹底瞭解其原理。

總而言之:一、你一定要自己親身培養覺知,直到你知道它、見到它、明白它,在你的身心中內證它。二、一定得有方法和理解。三、不要靜止,應不停地動。(編按:念住於身受心法上,任何波動,心馬上警覺、敏感)四、精進地依法修行而不勉強,成果自會顯現。

規律的動作步驟:

一、將兩手平放於兩膝上。二、以小指邊為緣,翻右掌(覺,稍停)。三、提右前臂(覺,稍停)。四、放右掌,使平貼於小腹部(覺,稍停)。五、以小指邊為緣,翻左掌(覺,稍停)。六、提左前臂(覺,稍停)。七、放左掌,使平貼於小腹上之右掌背上(覺,稍停)。八、抽右掌,平貼前胸(覺,稍停)。九、外伸右前臂(覺,稍停)。十、以小指邊為緣,垂直置右掌於右腿上(覺,稍停)。十一、平放右掌於右腿上(覺,稍停)。十二、提左掌,平貼前胸(覺,稍停)。十三、外伸左前臂(覺,稍停)。十四、以小指邊為緣,垂直置左掌於左腿上(覺,稍停)。十五、平放左掌於左腿上(覺,稍停)。


  

一再地重覆上述動作步驟的週期。

第二項 培養覺知所成慧

你應該修習增長覺知(Sati),直到它越來越強,禪定(Samadhi)越來越深,則解脫慧(paññā)顯現,你將自內證真,不假外求。

一、首先,你知道自己即是身與心(rūpa nāma),心覺受,知道身體之動態;知道身業及意業,身業如行、住、坐、臥,意業如思想、感受等;知道身病及心病,身病指頭痛、胃痛等,心病則是念頭,如意、不如意等。

在了知身心之後,你將知道、明白苦(Dukka)、無常(Aniccam)、無我(Anatta)。Dukka,苦,是對身而言,指不堪忍受之蘊聚,指不動不變之不堪忍;Aniccam,是無常、不定;Anatta,是無主、無我。它一直是如此的。

接著,你將了解俗諦(Summuti),徹底地了解了假名虛妄的一切,例如,你將明白金錢原來僅是一種被認為是有價值的金屬或紙張,而這種了解便是覺、正定及解慧。

Sacca中文是「諦」,是 「真」之意。

若是虛妄俗諦(Summuti)有的,你知道;若是意觸真諦(Paramattha)有的,你也知道。鬼、神、地獄、天堂、罪、福(功德)、皆是虛妄俗諦有的,也是意觸真實有的。

接著,你知道了宗教非指廟宇,而是一種皈依。佛,是由無明中覺而具解脫智慧者,因此,皈依佛,則是指皈依於自覺、正定、解慧、心清淨、妙明、寂靜等人人本具的覺性,它是智慧的豐碩皈依。

假若你只研讀經論,而不事修習培養覺知,則只是憶念邊事,而非真知實見。當你徹底地知道、見到、明了這虛妄的世間,便對俗諦的一切不再執著,這種由培養覺知而得之智,則是「真」,或觀慧。

二、接著你將了知名色(Nāmarūpa),心知念起。繼續培養覺知,當念起時,你應覺照它起,知道它、明了它,但是別注意關懷它,也別任由它干擾了覺知的培養。當你覺照念頭時,念頭將越來越短。

在這個層次裡 ,你知道了境、觸與流轉(Uatthu-Paramattha-Ākāra)。Uatthu指所見的事、物,包括心境與物境;Paramattha指現前當下意觸所見;Ākāra則是流轉、遷移。知道了境、觸與流轉,意指你意觸那流轉不息的所見境。

一旦你清楚地了悟境、觸、流轉時,你將見、知、明和觸知貪、瞋、癡,因為那便是境、觸、流轉。

三、在領悟此時,心將非常地歡愉,亦可覺知離苦的受、想、行、識(亦即是離垢無染的生命),樂受(Piti)現前,心地的不同,真知起時,無明頓失。繼續修行,切莫對樂受產生執著,真智現前時,覺知(Sati)隨減而不若以前的層次中完滿,但所現之真智則永不復失。

四、繼續地修行,將對身心動況更形清楚,解脫慧將自然顯現,你將知道、見到、明了、習染、欲望、執著及業行,如實地真知、實見,而習染、欲望、執著及業行將減少或消失。當解脫慧現前時,你將對自己所悟產生自信。在了悟這些時,將有樂受再起,慎勿執著,應繼續修行,你將了知戒(Sīla)、戒器(Sīlakhandha)、定器(Samadhikhandha)、慧器(Paññākhandha)。

Sīla,戒,指離一切過非之正常身、語、意,是無記性。khandha是「器」、「種」之意。

Sīlakhandha,是承受正常身語意之器。

Samadhikhandha,是承受寂靜心之器。

Paññākhandha,是承受解脫慧之器。

戒,是在粗惑如貪、瞋、癡、習染、欲求、執著、業行竭盡時,自然發生的,因此,我們說:「戒使我們正常」,並不指戒相條文。

定,是用以除中惑的工具,執著於奢摩他止是kāmāsava,為執著所制,Bhavasava,為有或煩惱所制,Avijjāsava,為無明所制。

智慧則是除細惑無明的工具。

在領悟戒、戒器、定器、慧器之後,你將了解有二種靜慮或禪定。

一、奢摩他(止),集中注意,這是不含解脫慧的定。

二、毘缽舍那(正觀),是一種清楚地知道、真實地知道、清楚地見到及真實地見到的定,由於培養覺知,定將自然顯現,由於它已經在那兒,不須去造作它,是一種由貪、瞋、癡中解脫的定。任何事發生在你的身心時,覺知立現。因為覺知、寧定的心及解脫慧業已在那兒,所以貪、瞋、癡不起,假若你不增長你的覺知使其顯現,則雖然它業已在那兒,你卻不能擁有它。

接著,你將知道、瞭解罪與福(功德),如果真有地獄,你將知道每種身、口、意及三者共的惡業,將墮何地獄。對於善業,你將知道它為何是福,假設真有天堂,你將知道因為每一個身、口、意或三者共的善業,你會去那個天堂。

五、當你達到這培養覺知的方法之最後層次時,你將離苦(不堪忍受、煩惱),你將知道、見到、了解而不再有任何疑惑,心將經歷最後的改變,只有一清淨、妙明、安寧的、平等的心,也將終其生與圓覺及解脫慧在一起,因為無明業已不存在了。但是,他仍有不染煩惱(苦)的受、想、行、識,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知道,明白地見到,實在地見到「真如」。

編按:「動中禪」主張正知自己的動作,念念分明,由持續不斷地修習,能親見、親知、親自明覺解脫慧。在這個時代為了遷就眾生,提倡簡易的法門,有接引初機修行的作用,但修一法就有成就的人,是非常少的。《八大人覺經》中說:「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佛弟子不應得少為足,才不會因執此一法而忽略其它經論中的法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5-4-2024 14:50 , Processed in 0.15409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