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2403|回復: 17

佛說行慈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佛說行慈經
熟練於行善和希望達至「平靜境界」的人應該這樣做:
他應是能幹的、正直的,完全正直的,柔順的,溫馴和謙厚的。
知足,日用隨便,很少俗務,生活簡單感官有節制,小心謹慎,不放逸,不貪著依附家庭。
他不應犯任何微小的過失而引致其他智者反對(這之後,他便應該修習他的思想如下):
願一切衆生都快樂和安穩,願他們的思想得到滿足。
任何眾生,不論是弱或強;長(高),壯或中等身型或短;小,或大;可見到的或不可見到的;居住得近或遠的。那些已生的或未生的,願一切眾生沒有例外,思想快樂。
願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人欺騙別人,輕蔑別人。願沒有人在憤怒中或敵意中會希望別人受損。
就像一個母親會不顧自己生命的危險來保護她唯一的子女,讓他修習對眾生有著一個沒界限的心 。
讓他那無限博愛的思想遍及整個世界---上下縱橫---沒有障礙,沒有任何仇恨,沒有任何敵意。
無論他站立,行走,坐或卧,總之他是清醒的話,他便會維持這種「意念專注」。這樣,他們說,是這一生「最崇高的境界」。
不落入錯誤的知見,充滿福德,得到了「洞察力」,他便放棄一切感官欲望的執取。誠然,這樣的人是不會再次入胎再生的。

這經抄自佛陀的啓示的補譯部分

「意念專注」巴利文的原文是satim。
與Satipatthanna「覺知的確立」原來譯作四念住的Sati是同一字。
與「大念住經」時常說到atapi sampajano satima「努力地保持覺知時時徹知無常」的satima「覺知」亦是同一意思。
Sampajano舊譯作「正念」。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來自佛陀的教示
《慈經》是有關於對宇宙眾生無限愛心的開示,經名在巴利文中稱為《慈經》,因為它是以「慈心應作」這個字為經題,所以又經常被稱為《慈心應作經》。這部經廣為人知,在很多儀式中,出家眾都會誦念這部經。
這部經的內容是記載佛陀對比丘們的教導。佛世時,有群比丘來到佛陀住的地方,請求佛陀教導並授予他們禪修的方法(這裡並沒有記載佛陀教授比丘那一種禪修方法),比丘們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方法後,便在雨季安居之前,前往森林,持續禪修的練習。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禪修比丘的困擾〕
比丘們選擇的那座森林裡,住著一群精靈,他們大多數是樹神。當比丘們住到森林裡時,樹神們就必須帶著一家大小離開原本居住的樹,搬下來住在地上,這讓樹神們覺得自己很悲慘,因此希望比丘們只要住幾天就能趕快離開。然而過了好幾天,比丘們仍然沒有任何準備離開的跡象。樹神們在地上過得很痛苦,便決定現出令人恐懼的可怕幻象,來恐嚇比丘。為了能順利趕走比丘,不僅現出可怕的幻象,樹神還放出難聞的氣味,令比丘們更加受不了。
受到這些幻象與聲音壓迫的比丘們,無法好好禪修,最後,當他們再也無法忍受時,便回到佛陀的住處,請求佛陀送他們到其他地方禪修。
佛陀透過神通眼觀察,在地球上卻找不到一個比之前所住的更合適的地方,於是佛陀便對比丘們說:「比丘們,除了那裡,沒有更適合的處所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比丘們聽了後便說:「回到原來的地方!這樣仍然會受到樹神的壓迫,而無法禪修。佛陀,為什麼您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地方呢?」 佛陀回答:「之前你們到那裡,是沒有帶著武器的,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同樣的地方,繼續練習禪修,那裡是唯一的處所。」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無懼的武器〕
佛陀給予他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愛心的修習法──慈心(Metta)。於是佛陀便為比丘們講了這部經,比丘們在學習了慈心觀的方法後,便返回森林,安心並順利地禪修了。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培育美好的特質
這部經並沒有像一般經典以「如是我聞」開始,因為它是被記載在《小部經》中一部非常簡短的經。事實上它很簡短,你可以在三分鐘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誦完,但它的內容卻是豐富且多樣的。
經文的一開始,佛陀講述比丘應有的特質 ──修習慈心觀前必須具備的特質。但這並不表示比丘在修習慈心觀前,一定得具備這些,也不表示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比丘便不能修習慈心觀。這些美好且理想的特質,雖然比丘們可能無法完全地具足,但還是必須盡量嘗試培育及養具。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善於行善」意為善知如何對事物做出合宜的回應;「內心安詳」是指寂靜安詳的涅槃境界。希望到達涅槃的人,應當照著以下所教導的去做。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個性的培養〕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有能力
比丘必須有能力為解脫生死的輪迴而奮鬥,他必須有不斷精進於禪修的準備。
◎完全地正直
在巴利語詞中「ujU 」這個字是直的意思。一位比丘必須正直,完全地,沒有任何迂迴的正直。也就是必須坦誠,不僅是一般所認為的坦誠,而且是完完全全地坦誠。
◎善順
「 suvaco」在巴利語詞中是容易溝通的意思。容易溝通表示一個人願意接受勸告及他人的批評。當被批評時,他不會生氣;被告誡時,也不會因此而瞋怒。同樣的字出現在另一部經──《祝福經》(The Blessing Sutta)。在這裡「 suvaco」被解釋為服從。《慈經》中 ,所謂的「善順」是指一個人必須有接受他人勸告而不生氣的心理準備。因此,比丘必須具足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批評而不發怒的特質。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和
比丘必須溫和──在行為、語言及意念上保持溫和。有時,你可能會看到一些不溫和的行者,但溫和對比丘來說卻是一個好的特質。比丘們修習慈、悲、喜、捨,所以應該保持溫和 ──做事時溫和,行走、講話時溫和,意念也時時保持溫和。
◎謙虛
比丘必須謙虛而不自滿,也不應自傲。人們,尤其是尚未證得阿羅漢的人,總是容易自傲。他們會對自己的出生、學歷、知識、辦事能力,及成就等感到自傲。這種慢心即使到了第三果──阿那含果,還是會生起,雖然並不是太嚴重。比丘應該試著減少並去除這種自滿的心,而保持謙虛。當一個人自傲時,別人不容易親近他,他也無法很善巧地指導他人,因此無法成為好的領導者或好老師。比丘必須謙虛,當他修行愈前進時,他將變得愈加謙虛。
佛世時,佛陀最優秀的弟子是舍利弗尊者,他雖然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次於佛陀的大尊者,但是他非常謙虛。有一次,他的下裙穿得不是很整齊 ,衣角垂了下來,一位在當天剛剃度的七歲沙彌,指著下垂的衣角,並告訴尊者它沒被穿好。舍利弗看了一下他的衣服,便將下裙調整好,然後對著七歲的沙彌合掌說:「老師,現在可以了嗎?」舍利弗是如此地謙虛,這也是很多比丘喜歡他的原因。比丘應該像舍利弗尊者一樣地謙虛。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容易被護持
「容易被護持」是不對自己的所得做太多反應。當有人帶東西來,不應該說:「我不要這件,我要那件。」這種人就是難以護持。「知足」與「易被護持」,是比丘必須具備的特質。比丘必須對已擁有及他人所給予的感到知足。當具足了這二種特質,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
◎少務
比丘不應該太忙,不應該周旋於過多事務之中;也不應忙碌於世間的事,在那些無益於精神提升的事中團團轉。比丘必須少事少務,如果必須要做些什麼,也必須是修習佛陀的教法及研究法義,其他的責任及事務,都應是次要而不是非做不可的。比丘的生活必須少務。
◎生活簡單
簡單的生活型態就是保持生活的輕簡。比丘應只擁有少數物品而不是太多,因為比丘過著出家的生活,雖然可能是住在寺院之中,也要能很容易地安排自己,隨時都可以到想去的地方,而沒有太多的背負。
比丘應過著簡單的生活,只需要八件必需品,當有了這八件物品,就足夠讓他們過生活。佛世時,這八件必需品是被允許擁有的,若有其他特殊情況,比丘也能擁有十或十二件,那就是數量不多的缽、袈裟、杖、涼鞋。比丘所擁有的就僅僅是這些東西,他們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
當比丘擁有的不多,就能自由地遊行各處,不管想往那裡去,都不必擔心背負太多東西。在今日,如果比丘還可以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不是非常美好嗎?現代的比丘都擁有太多東西,就像我,如果要遷移到其他地方,可能必須要租一台卡車或類似卡車大小的交通工具才能載得完。
經典上說,比丘必須像隻飛鳥,鳥兒的翅膀就是牠唯一的所有,牠們只帶著翅膀遠行,比丘就必須像鳥兒一般。我們是學習中的比丘,應該學著過簡單或輕便的生活,能輕便地到任何地方去,不需太多的財物。
有一則關於少欲及多欲比丘的故事。在錫蘭的Anuradhapura古城,有一位名望很高,為眾人所知的比丘。一天,有一位比丘朋友來探望他,他這位朋友喜歡擁有許多東西。這位遠來的客比丘認為常住比丘這麼有名,在該天早上,一定會有很多人到寺院,供養食物及東西,於是期待著能收到許多好東西,可是那天早上卻沒有人來。常住比丘便告訴來訪的朋友要一起出外托缽,外出托缽回來後,客比丘心想:早上沒有人來,中午就一定會有人帶食物來。但到了中午,還是沒有人來。就這樣地,常住比丘是一直過著很簡單,並沒有太多積蓄的生活。
有一天,二人一起外出托缽,客比丘告訴常住比丘,離城不遠處,有個非常好的地方,客比丘建議可以一起到那兒去。常住比丘便說:「好哇,那我們就一起去吧!」客比丘回答說:「請等一等,我還有一些東西留在寺院,我的杖、我的缽、我的袈裟,我的所有,我必須要回去拿。」常住比丘聽了後說:「怎麼你會有這麼多的東西?」客比丘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馬上換了個口氣,跟常住比丘說:「其實我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任何地方對我來說都是好地方,任何地方都是適合的,在Anuradhapura城裡,還有一座塔,那裡供奉佛陀的舍利子,我留在這,可以好好地用功,所以我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了。」就這樣,客比丘留下了不解的常住比丘,獨自地往回走。這就是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的比丘。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守護根門
守護根門 ──守護眼、耳等六根,這也是一項好特質。守護眼根是指比丘必須照顧自己的眼根而不染上惡法,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所緣時,必須訓練自己不染上惡法,這就是比丘不東看西看的原因,不應該看這看那的,像好動的猴子一般,目光應該盡量朝下。在言語或其他根門的守護上也是一樣,比丘必須能控制自己。因此,你看不到與一群人玩笑嬉戲的比丘。
曾經有一次,我聽類似學習會話的錄音帶,卡帶中的演說者建議聽眾,當對著他人說話時,必須看著這個人的面孔。同時,他也鼓勵握手。聽到這裡時,我心中就想:「噢!那不適合我。」當比丘講話時,不要望著對方,必須目光朝下。比丘也從不與人握手,尤其是婦女。比丘應該守護六根,他必須守護眼睛,守護他的耳朵、鼻子,總之,六根都必須守護。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謹慎、不輕率
謹慎是聰明、有智慧的真實展現。除此之外,比丘也應該不輕率,不在行為、言語,以及意念上輕率。比丘不應莽莽撞撞,也不應該自負。
◎不貪戀眷屬
比丘不應對在家人有所執著,這樣的特質是值得被鼓勵及讚歎的。比丘不應該說:「這是我的護持者,他就像我的兄弟,而她就像我的姐妹。」佛陀說:「出家人必須如月亮一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月亮不正都是新的樣貌嗎?今天的月亮是一個形狀,明天的月亮又是另一個形狀,所以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相同的,比丘每一次與護持者的接觸也要是新的,不要記下他們的名字與地址,也不應該染著攀緣。現代人也許不會同意這一點,但是經典上曾指出比丘不應該分享在家人的快樂與悲傷。在巴利文裡有一句「Sahasoka,Sahanandi」,意思是快樂與悲傷的感受在一起。比丘是遠離在家的快樂與悲傷的人,他過著出家的生活,所以不應受在家人起起伏伏的心情所影響,應該遠離,不應執著攀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0-4-2024 09:40 , Processed in 0.15245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