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1078|回復: 1

淨五根、得五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淨五根、得五力。
淨五根、得五力。
(indriyas)傳統翻譯是(根)
(sadda)信心、(viriya)精進、(sati)覺知、(samadhi)定、(panna)智慧。佛陀稱它們為(indriyas)「心皇」。(indra)意思是「支配者」或「皇」,這名稱是天國之皇。那感官之門是其中一種(indriyas):眼、耳、鼻、舌和身,之所以稱之為(indriyas)是因為它們不斷支配及制服我們。而那些由我們主導的那五位朋友或精神是另一種,如(sati)「覺知」便是其中之一。(indriyas)亦稱作「力量」或「強度」(balas)。
1.(sadda)信心
「一位修行人應該去何處尋找『信根』?應該在『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中尋找。」
(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這就意謂,「信根」控制了「預流果」的四種構成因素。這種四種構成因素是:
1.對於佛陀的神聖特質,例如「阿羅漢」、「正等正覺」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2.對於法的神聖特質,例如「善說法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3.對於僧侶的神聖特質,例如「妙行者」等,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
4.圓滿具足「出世間禪定」的「最近因」,例如「戒清淨」。
  這四種因素確保一位修行人大可以在一生當中証得「預流果智」。
「對佛陀具有絕對的淨信。」(見《中部》第九《正見經》)

2. (viriya)精進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精進根』?應該在『正勤』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
(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viriya)努力,是(samma-vayamo)是八正道中的「正勤」,盡最大努力是必須的,但於「努力」時心並沒有反應,只是讓事情發生,就算你能於一千場戰役中面對千名戰士而獲勝,但這內在戰役中做到沒反應比這更難,因為舊習慣是要做點什麼而作出反應,不要打(Ananda)阿難尊者的戰爭「我要成為阿羅漢」「我要清除所有不淨」,若你如此心便失去平衡。
另一極端則什麼都不做,不去觀察什麼,只讓事情發生;讓事情發生亦要知「實相」就是如此發生,有一點輕度壓力是必須的:太多或沒有都不行,就好像要在一塊珍貴寶石上鑽孔,一點壓力是需要的,但太多則會裂開,這就是中道。
(viriya)努力,只是去觀察,明白到無常法則,只是生起又滅去,練習而沒有反應行為。就把解脫交給法去完成,讓自然法則去完成。
「巴利文」這語言有二千五百年之久,意思有所改變,就算沒變,佛陀說他的親身體會是不能明白於沒有同樣的體會,(viriya)這字在印度現今意思是(精液/精蟲)。精蟲會盡最大的努力游向卵子,最後結合成人。
廣東人稱讚聰明為(精叻),人若然不(精叻)只是盲目地努力,最後必然失敗。

3. (sati)覺知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覺知根』?應該在『覺知的確立』的四種構成因素中找尋。」
(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sati)覺知,沒有它是不能在這路上再踏前任何一步,(sati)「覺知」目的在客觀地觀察實相,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這是要不斷地和時時刻刻地在當下覺知其它因素。

4. (samadhi)定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定根』?應該在『四禪定』中找尋。」
(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samadhi)「定」專注或專心,不同種類(samadhi)早在佛陀成為佛陀前已經有,就好像現今。當達到第八(jhanas)禪那,便以為到達了最終目標是危險的,這只不過是(lokiya samadhi)世間定,生命還是不停地流轉由一地生至另一地,(Samma-samadhi)正定帶領我們脫離所有境地,令到束縛完全解脫從生至死,除去一切苦。

5. (panna)智慧
「一位修行人應該在何處尋找『慧根』?應該在『四聖諦』中找尋。」
(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第四‧應觀第八經)

這五種(indriyas)清淨發展出五種(balani),「力」的定義是:「對治障礙,所以稱為『力』。」
  巴利聖典上說:「無論何時遇見障礙,都會有一種無畏的穩定,因此,稱為『力』。」(見《增支部》Ekaka Nipatatthakatha, 18.  Apara accharasanghata-vagga-vannana)
,「力」有五種,分別是:
信心的力量、精叻又進取的力量、覺知的力量、正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19 | 顯示全部樓層
在佛教有二根、三根、六根、五受根、五善根、十四根、二十二根、
三無漏根等等說法,然如追溯原始聖典以來的根說,除了二根、十四
根、二十二根外,則皆有談到。事實上,原始聖典的「根相應」(In
driya-samyutta)中,幾乎是圍繞在五善根,並以此為主題。

由於佛教哲學的畸形發展,導致糾結於根( Indriya)一字是屬於色
法或名法的問題,到了摩訶衍時代更有所謂無明根一詞的出現,然而
,根( Indriya)這一漢譯字,於聖典時代的含意到底為何呢?以下
詳細說明。

巴利文 Indriya:

(中性詞) [出於梨俱吠陀哲學,作為形容詞或屬性時,是形容最高神
〈 Indra:帝釋天〉自在能力的特性,中性詞時,是力量、能力。在
巴利文方面,為感官有主導的、支配的,中性時,是管理、統治或控
制的原則〕

本字有五大類型用法,見下:

A.專業術語中:

在依其控制的原則或管理的力量,有以下之應用:
(a) 涉及感官方面的註解 -- 可感知的才能或功能,一般錯認為單純
的「器官」、或是相對的「精神對象」,這也是最多人所犯的錯誤,
而導致意根屬色或屬名的爭論。事實上,此處主要是指「能力」。

(b) 涉及色與物質客觀方面的註解 -- 特質、特徵、性能、必然的根
源或本能、記號、特性。

(c) 涉及知覺的情緒及

(d) 對道德上的力量或克制動機作用來說是原則、控制的力量。

(e) 知識與洞察的範疇。

B.indriyani的群組和分類中:Indriya 的變化,約有22種,略。

C.物質的細述中:

(a) 知覺器官的:特別與官能的克制及控制有關,如以下的片語--
driyani sanvutani。

(b) 肉體的、身體上。

(c) 感覺的、知覺的。

(d) 道德上的。

(e) 認知、知識。

(f) 總之,兩或者更多種類 -- ,也是各式各樣的獨特用途︰個人;
特別身體的才能。

D. 與其它字所構成,而含有未分類的物質。

E. 如形容詞( --˚)形容持有人之感官、精神或心靈的如 S i.138 經
文中所出現的tikkh˚ & mud˚。

F. 一些混合句: -- gutta 抑制與留意他的感官。-- gutti 看管感
覺。-- sanvara 感官的克制與征服。-- bhavan&amacr  道德品質的
培養。

現在,瞭解根( Indriya)這一漢譯字後,便會瞭解,此字可概分兩
大類,一大類主要是指能力,尤其是指關於人類的生命力、體力、性
力、感覺力、動作力等,而這也是經文中,所表達最多的意義與內涵
,譬如,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另一大類,則多與物質有關
,但非指物質本身,而是指物質的特質或特徵。

無論如何,根( Indriya)這一字,在佛教原本的立場,只與人有關
,並不同正統派婆羅門教,是指全知全能者的力量,另外,在根本教
義中,它也與色或名的類別無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0-4-2024 00:57 , Processed in 0.17304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