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842|回復: 0

佛陀的啓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1-5-2014 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佛陀的啓示原作者羅喉羅,寫於1959年5月的文章

在佛教的瑜珈行宗yogacara(唯識論vijnanavada)派系中,阿賴耶識是由無著(公元四世紀)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教義。他將識蘊(vijnanaskandha),五蘊之第五項,劃分為三種不同的方面,即心(citta)、意(manas)、識(vijnana)。在巴利文中,被認為是指同一事物的同義詞。一切有部派(Sarvastivada)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甚至「楞枷經」(lankavatarasutra),一本純粹的大乘經文,在承認這三個術語各有不同作用的同時,也不否認它們之間意義的相近。世親在他的「唯識二十論」中表明了這一觀點的讚同態度。因為,這三個術語–心、意、識,其中之任何一個都表徵了五蘊中第五項—識蘊的一些方面,雖然包羅其所有的內容,但它們大體上還是可以被視為意義相近的同義詞。
然而,無著認為,心、意、識是識蘊三種不同的且有明顯區別的方面。他是這樣來定義五蘊之一的識蘊:識蘊該如何定義呢?識蘊,就是思想(心),大腦器官(意),意識(識)。
甚麽是心呢?它是阿賴耶識(藏識),它包含了所有懷着:四大元素及空與五蘊(Skandhas)所做成的烙印種子。
何為大腦器官(意)呢?它是心---識之實體,具有主觀特性,往往與四種不清淨之見解相聯,即:我見(atmadrsti)、我愛(atmasncha)、我執(asmmana)以及無明(avidya)。
甚麼是識呢?它包括六個部份,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故而,我們可以了解到,識表徵感官與外界物體接觸時所產生的反應,這是識蘊最高層或最表面的方面。
意,表徵了大腦所具有的功能,如思維,推理,想像。
心,這裏可稱為阿賴耶識(Alayavijnana),代表了識蘊中最為深奧、精細而微妙的方面,它包含了過去的所作所為之遺留印記,也充份預示著未來的好壞結果。
(Sandhinirmocana-sutra)中也同樣指出,阿賴耶識就是心識(citta)。
一般認為,阿賴耶識純粹屬於大乘教義的問題,小乘教義中是不會對其有何論述。但在「攝大乘論經」(Mahayanasangraha)中,無著指出,在小乘佛經(Sravakayana)也提過阿賴耶識,但非直接而是以其同義詞的形式出現。小乘佛經引用了「增壹阿含經」(Ekottaragama)中一段話:人們(praja)喜愛(alaya)阿賴耶識(Alayabhirata),衷愛alaya,從alaya中尋求樂趣而縱情於alaya,阿賴耶識眾生傾耳細聽法的訓練,他們具有求真知(ajnacittamupasthapayniti)之心意及步入正道(dharmanudharmapratipanna)。故而,當如來出現於(pradurbhava)時,這個奇妙的(ascarya)且非凡的(adhbuta)法便展現於眾生之面前。
萊默特(Lamotte)用了下面巴利文於南傳五部之增支部Anguttaraanikaya(A11,P.131)中的一段話來支持「增壹阿含經」的論述:Alayarama bhikkhave paja alayarata alayasammudita sa Tathagatena analaye dhamme desiyamane sussuyatic sotam odahati annacittam upatthapeli. Tathagatasa bhikkhave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patubhava ayam pathamo aechariyo abbhuto dhammopatu bhavati.
除了這段增支部論言(Anguttara),阿賴耶識(alaya)這名詞也可在巴利正經的其它幾處發現。巴利經文中對此名詞解釋為「縱溺於感官享樂之中」。除此之外,並無更深層解釋。但這也是阿賴耶識(Alayavijnana)含意的一方面。
「楞枷經」(lankavatarasutra)中,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用來作阿賴耶識的同義詞的,可描述為「高潔」(praktiprabhasvara)及「純真」(prakrtiparisuddha),但看似不潔「因為其被偶然不潔之物沾污」﹝agannuklesopaklistataya﹞。在增支部(Anguttara)中,心(citta)也被人意為「高潔的」(pabhassara),但其不經意地「被偶發的微小之不潔物所沾污而顯出不潔」(agantukehiupakkilittham)。自此我們可以發現,阿賴耶識(即如來藏)及心識(citta)可認為是意義幾乎相等的術語。我們可從前面的論述中看到(sandhinirmocana-sutra)中已指出阿賴耶識即心識。無著也同樣提到阿賴耶識可稱為心識。
阿賴耶識或心識是人們認為的「靈魂」、「我」、「自我」嗎?這裏,我們可以回憶一下那樣一個事實:釋迦的一位弟子,薩提(Sati),曾以這觀點看阿賴耶識時,釋迦對於他的這種行為給予了嚴厲的遣責。
獲取涅槃需靠阿賴耶識運作,也就是達到了覺悟,即達到了轉依(asrayaparairtti)。「根除意念」(alayasamugghata)在巴利正經中這是與到達涅槃相近的詞。在此,我們還應該牢記的是斷絕alaya(analaya”no-alaya”),是涅槃的另一同義詞。
轉依(alayavijnanaparvrtti)有時可稱為(bijaparavrtti),也有「根除」之意。這裏種子(Bija)意味著不潔之「源」(samklesikadharmabija),可導致一系列的因果輪迴。通過「根除惡源」,便可達到涅槃。再者,巴利術語(khinabija),用來描述阿羅漢「六根已滅」,其含義是一樣的。
故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大乘經並未對阿賴耶識教義有何大的發展,但其最初之意也已在巴利正經中出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5-4-2024 16:58 , Processed in 0.14687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