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樓主: 韋拿

淨化之道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瀑 流───生命中的衝擊

為什麼『四念住』會導至清淨?因為藉著觀照身、受、心、法,從中就可以破解惡見。所謂的「念」在巴利文是「沙帝」,在一切佛法的修行中,任何修行皆不能夠沒有「念」。「念」是一個清醒意識狀態,分明清晰之下的認知。經典裡舉例,「念」就像一道防堤,又如一座島嶼;洪水來的時候,防堤可保護家園,在茫茫大海之中,島嶼就是安穩可靠的地方。所以,「念」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典裡講「一切瀑流之中,念是最好的防堤。」世人生活在瀑流之中,正所謂紅塵滾滾,許多人隨波逐浪而生活,但仍無法擋住洶涌的瀑流時常都被沖倒。

人生有著哪些瀑流?佛陀稱謂共有四種瀑流沖向生命,亦即是與我人時刻相沖的剋星。在經典上瀑流的原文是「噢克」(ogha),分為四類即︰

欲瀑流 (kama-ogha)、         
見瀑流 (ditthi-ogha)、
有瀑流 (bhava-ogha)、               
無明瀑流 (avijja-ogha)。


欲 瀑 流(kama-ogha)

所謂的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欲的沖激。欲,就是一種渴望、追求、要求、想佔有、有希冀之心。我們常人的生活離不開五欲,被五欲牽引著,時常鬧情不自禁,就是很容易被欲瀑流沖倒,最後自甘墮落。

我人雙眼日看夜看、東張西望都離不開色塵,形形色色,五顏六色沖到心花怒放。比如,色來找眼,心來接受,好看的就想要多看幾眼。常言道︰「色不迷人人自迷」,為什麼?心中對眼目所睹之情景起了分別,產生追逐,就是欲。聲音也是如此,覺得某位歌星唱的好聽,便死命追求。就像最近的一個影迷追求影星偶像鬧出跳海的悲劇,就是被欲所驅使弄得神智不清。又如,逛百貨公司看到種種貨品樣樣想要,但手中錢銀不足無法如償,在欲取不得之下回返到家中還是在惦念著而弄得茶飯不思。

在這個物慾橫行,人心不古的時代,生活上的品味講究,皆以物質成為一種衡量生活的價值標準;正所謂慾海難填,在加上這五顏六色的色、聲、香、味、觸,每時每刻都會促生欲望。這個欲瀑流是那麼的洶湧,我們又如何站得穩雙腳?就是靠「念」。

佛陀說︰「當你看的時候,止於看就好了;當你聽的時候,止於聽就好了;當你嗅的時候,止於嗅就好了。」這意思是說,當你修禪的時候聽到聲音,知道是聲音就好了,不要去理會它是男聲女聲或什麼聲,個中差別就在這裡。聲音來時知道是聲音,就是念的作用。念在喚醒你,叫你千萬不要掉到慾望的陷阱內,即以「知道,知道,知道」這口訣來抑止它,這個「知道」就涵有喚醒的作用。

「念」分兩種,一是要在心中系念,是初學所用;另一種只是意會,知道就夠了。就像銀行的出納員,初學數鈔票,要念著一二三四來數,上手了,便不用再念數目,心中意會就行了。我們要扎實地做好初步的基本工夫,如行禪提左腳、右腳之時都先要一一以心繫念於左於右,不可只是於心中意會即算,否則,欲瀑流一來,就不知道被沖到那裡去了。又如,要學少林拳,先要學紥馬的道理一樣;要不然,拳頭打出來便沒有勁力。


見 瀑 流 (ditthi-ogha)

見瀑流,就是指不正確的見解,邪思惡見也是時時刻刻沖激著我們的。思想與惡見左右著人生觀佛法以惡見來稱之,惡見有多少?不多不少合起來是五種,即:邪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

一邪見︰通俗來講邪惡見解即凡是令人們產生禁忌、畏懼感的見解皆是。比方香港人禁忌怕見光頭和尚,認為會帶來不吉利。尤其是執著於風水的人更加多諸禁忌,生活上引生眾多約束,猶如被無形巨石壓制不能動彈。

二是邊見︰邊是傾向一邊的意思,為極端不能圓融之義。又分為有「常見」與「斷見」二種極端。「常見」是認為人死後便變作鬼,下地獄,永遠如此一成不變之見解。至於另一種的「斷見」,這是很要不得的思想,比如認為人死後就是一了百了,沒有地獄天堂,沒有因果報應。認為人死了就了結、就完了,這就屬於斷見,含有斷滅之義。上述兩種邊見,就是歪向一邊。

三是戒禁取見。戒是一種規條,禁是一種禁止,取就是所受持的;指依照一種不合理、不合邏輯的規條,然後去奉行,藉此達成心愿的見解。比如,中國人家裡有喪事的七七四十九日期間,不準看電視、剪頭髮,家中所有鏡子統統要用白紙封起來就是。又如,日前提及過的,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徒在慶祝大寶森節時實踐持齋苦行數天,然後在正日以鐵枝或鐵鈎穿插身體,或手執持利刀斬向自身,種種凶悍不忍睹的自殘自傷舉動,目的是「還願」。世間上很多民族帶有怪怪奇奇的風俗都涵蓋著戒禁取見的傾向。

四是身見。指執著了這副身體,認定這個色身是我,我是某某人,由此而成我見。由於身見,產生了一個三角關係──你、我、他的社會架構。終日在你、我、他之間設下對立生活狀態,民族與民族之爭,家族與家族之鬬,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讓在當中引生膚色歧視的分別心。一切的鬬爭,都是這個緣因。為什麼?因為靠這膚色不同───身見,導至於一種民族意識的分別。

五是見取見。即是先入為主的主觀見解。就如我們華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文化比其他人來得優勝,牢執吃飯一定要用筷子,用手抓食的,就是沒有文化。見取見會障礙我們對事物的看待,失去客觀的態度。


有瀑流 (bhava-ogha)

第三種有瀑流。有,就是存有之義,產生一種希望重生、再有的意思。比如,我們有今生,便希望有來生,生生世世,是一種圖謀。基本上很多宗教都是以存有為餌引人入教。比如,跟信徒們講信主得救、投入主的懷抱,於是他們覺得有個地方可去,有個歸宿,心中於是產生一個渴望,以為雙眼一合的時候就肯定可以蒙主招恩投生伊甸園。


無 明 瀑 流 (avijja-ogha)

第四個是無明瀑流,是所有瀑流之中最厲害、最強烈的一個。無明是指沒有理智,缺乏智慧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暴發的一股衝動的力量。請問,誰不曾衝動過?衝動就是無明的推使,因為心智被遮蓋了,失去分辨與判斷的智力,按情緒來行事。由於沒有築好「念」的防堤,無明火一起,焚燒心智而盲失造成行差踏錯。被無明遮蓋的時候,我們便跌入「受」的陷阱。這個受於是統領指揮心識,生起非置人於死地的念頭。這無明瀑流好可怕,是四個瀑流中的老大,它有一觸即發的功能,其他三個便很容易跟著來。因此,「念」是時時刻刻照著,念念分明的射燈。念有把持與清醒的作用。常言道︰「你做人要醒定一些」這句話,就是講念的作用。


瀑流沖擊下───心智闇鈍無光

在四瀑流的衝擊下不但會使人盲失造業,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禪修。修禪到達寧靜之時,心平伏下來,便會出現境相。這些畫像是根據個人的心境、性格、嗜好、業行而顯現,致使沒有形狀、也有各種不同色彩的光。或許你已聽別人提過,以為這是佛光,以為自己修到成果,佛來跟你打招呼,歡喜不得已。千萬不可這樣啊,這些形相都是從我們心中反映出來的。倘若你要証實,可以通過攝影機就可印証,最近有一種攝影儀器,以採用紫外線來拍攝,可以拍到在人身後的光環,然後根據以各類色彩來敍述個人的運程與個性。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張大放異彩的照片,記得在拍攝之前先靜坐,心平靜了才去拍。相比之下,另一些趕緊急促的人所拍出來的照片是全然不同的。這些光環,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視人心的狀況而論。當中的差異是從何而來,就是在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的覆蓋之下,令我們闇鈍無光。一般上的禪修者在心得定之後都會有光環顯現,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但別人可以看到。至於光不顯現,那是因為自己的「電力不足」,意思是身體的正氣不夠。佛陀由於心清淨了,時時刻刻都是光輝耀揚,人們因此看到他身上的毫光。

其外,有一些人由於他們的業行,在禪修時會看到人像,如一些相識或不相識的人,或者所喜愛的、憎恨的人之影像,這些都是心裡的遺跡在定境中浮現出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是以「知道、知道、知道」去化解它,這個「知道」的念力就如築起防堤,不讓外境侵入,也不要使自己的意識陷進去,掉入思潮。即等於揮動於「念」鑄造出來的一把利劍,見佛斬佛,見魔斬魔,一切迎刃而解便可驅除煩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使用這個「念力」,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忙碌急燥的環境,更要以「念力」來扺擋洶湧的生活急流,時常保持一片清晰的警惕心,慢慢累積了扎實的工夫,當「念力」功厚,在任何時候面對大浪,你也站得穩,招架得來,才不會隨波逐浪而去。
 樓主| 發表於 11-5-2014 00:06 | 顯示全部樓層
修習 四念住 的具備條件

修習四念住得具足三種心態,即︰熱誠、正知與正念。


熱 誠  (atapi)

熱誠是修習中第一個不可缺乏的心態。熱,有燃燒和熱能的含義,包括熱誠、熱中、熱切、努力、精勤等;誠,誠懇之意,指以信心來啟發的誠心。信,指的是信佛陀的教法,它能引領我們出離煩惱,脫離痛苦。相信使用身念住法可以讓我們對色身有所認識、清楚了解知道這副身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此外,也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能夠修成。沒有熱誠致使有信心,禪修就會變得敷敷衍衍,難有進步,有信心加上熱忱自可取得成果。

修禪期間一定要投以熱誠,致使坐禪時心亂如麻,也得按住亂心,不要頭亂擺、不要張開眼四處望。否則,就輸了呀﹗東張西望了幾十年,在外面已經看了這麼多年,形形色色的,可曾有任何一件東西能黏牢你的眼睛,一直伴隨著你的呢?腳疼、腳麻,可以克服。心亂,同樣也可以克服。心散更要修,就是因為散所以更要修,心平了還修什麼?我們是活人不是死人,自然有腳疼這些情況,禪修就是要去了解它明白疼痛之原由,探個究竟,最後到達樂在苦中,與痛打成一片。

精勤也是熱誠中不可缺少的助因,當你熱中某一件事,你就會投入去做。很有興趣地去做一件事,漸漸就熟能生巧,而且不論捱苦熬夜,你也要去完成它,這就是精勤。也許這個行禪坐禪對初學人來說是太簡單,不禁生起疑心傻想︰「光是這樣 — 左腳、右腳 — 地行禪,就能得道嗎?不是要念什麼經的嗎?」須知,一心去行,清清楚楚、念念分明地注視這左腳右腳是如何運作,其中的肌肉骨骼又是如何,這意念又是如何?這行禪的「左腳,右腳」就是一部活佛經。

投於興趣地去行禪,心專注了,自然或會發展出小喜,或有感覺到有層氣包圍著你的腳板,一腳踏下去,感覺地面很柔軟,硬地好像變成棉花般柔。不可貪圖這種現象執取這舒適感,仍舊以同樣方法去修習就好了,千萬不要去尋求這些現象。所謂欲速則不達,一切讓它不求而來,好與不好的,過去了就讓它過去。

佛陀曾說︰「精進,是不死法。」意思是說,精進能令人趨向不再受死,即不再輪迴。精進二字折開而解,精就是專一,進則不退。專一則能得專精於一事,不心多不分神。進則不懈怠、奮發向上永不退。在修習佛法中行者的耐心好受考驗,一個鬆懈就退後百步,所謂百尺竿頭就要持之以恆的毅力方能成大器成正覺。

如何能自勉自勵呢?當中「念死」是其中一個精進策勵之法,經常想一想︰「是
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短暫不知道這條命還有多長,數一數手指,之前已過了一大截,其餘所存時間已不多,如何是好?精進、精進,當發奮上進。」若不然就反思︰「業海苦無邊,輪迴長遙遠,一失人身,百刼難復,萬一不小心,投生於惡趣怎麼辦呢?不行,一定要努力,加以精進、精進。」古德印祖曰:「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則道業自成。」唯有這樣才能夠推展自己,勇往直前証菩提。

精進亦稱為正勤,勤有分世俗之勤與勝義之勤。一般上的勤勞如忙於生活與事業的,這只算是勞碌,十只手指抓到完拼到焦頭爛額,致使創下大業千秋仍是滯留於世務,擺脫不了生死煩惱。勝義之勤是在求証菩提上的發奮努力不懈,這一種精進即是正勤。在三十七菩提品之中,又稱之為四正勤。四,是四個項目;正,是正當無歪;勤,是精進。這就是說,我們時刻要精勤於糾正與維修四個心態。

一. 已生惡,令其斷

時刻要保持警惕之心一旦察覺有惡念生起,如邪的、壞的、消極的,一生起就斬斷,千萬不要讓它春風吹又生。則不好的法來觸意,意識來接受,即刻以「知道,知道」這口訣來斷其伸延之根芽,方法很簡單。

二. 未生惡,防其生

時刻要保持警惕之心留意未生出的惡念,增強注意力以防萬一。只要你稍為歇一歇息,惡念就乘虛而入,直達心房用愛將心去偷。

三. 已生善,令其長

時刻要保持清晰之心對已生出的好念頭、有助益的念頭,讓它生長出來。

四. 未生善,促其生

促有催生之意,就像助產護士。時刻要保持警惕之心察覺到我們的念頭,
要往正面的、善意的及積極方面去設想。

四正勤,完全是指我們在精神上落的功夫。只要心中有這四項正勤,就能啟動熱誠了,例如老婆婆鐵棒磨成針一般的精勤。

此外精進又可分為三方面。一、莊嚴精進;二、攝取善法精進;三、利益眾生精進。

一. 莊嚴精進︰

是以戒、定、慧來莊嚴自己。「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世俗人以名牌服飾來襯托身分,不過是助長貪瞋癡;修行人則以戒、定、慧三大道法來莊嚴本身,在受戒時為大家提過︰「戒是莊嚴佛道之瓔珞」,無論是持戒亦或禪修都得付以精進才能莊嚴自身佛壇。

二. 攝取善法精進︰

是以十善行來攝收眾生。十善行,又叫十福行,即︰廣行布施、嚴持淨戒、學習禪定、常行禮敬、隨喜讚嘆、服務眾生、請轉法輪、好聞佛法、常持正見、迴向功德。在南傳佛法,非常重視十善行,到了北傳,則發展為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內容也是一樣的。

三. 利益眾生精進︰

諸如社工為慈善機構服務,無計較、無奢望之態度,無怨無悔也作諸利益之行。在馬來西亞,由於粥多僧少下,我有時要早上、下午或傍晚往各處說法,縱使時間很長,但由於陶醉於佛法,也不會覺得有什麼辛苦。人家說度生心切可能是這緣故吧


正 知 Sampajana
這正知是指正確地了知,不是靠預測、估計、窺探,而是正正式式、確實如此地知道。有四類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不迷惑正知。

一. 有益正知  Satthaka-sampajana

這是指修持佛法,你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理念、概念,知道其利益、功效在那裡。比方,對行禪的利益,知道行禪不是一種迷迷茫茫的行走,行禪的好處,就是培養專注的心、它是定的近因、能增強腳力、更有幫助消化的功能。

二. 適宜正知  Sappaya-sampajana

「適」是適當,「宜」是順應你個人的。這是說你要了解到正在修的這個方法,是適合自己的。千萬不要勉強。你要看這個方法,是否能跟你的日常生活合成一體,否則不要採用。學佛究竟學什麼?就是去學做一個正常的人,不是去搞古靈精怪,令他人產生不良印象。正如佛陀說,當你身體有病,就去找醫生。這麼簡單的道理,人人皆曉,對不對?另外要看方法是否適宜這個時間、這個環境,不會令人產生任何誤解的。此外要看方法是否有實際作用,是否能解脫生死。

三. 行處正知  Gocara-sampajana

「行處」指心行所處,這裡的意思是︰時時刻刻都不要離開觀照。不是在禪修大堂才用功的,當你在營地其他地方,甚至上廁所,統統都要放慢動作好好修習,保持寧靜及專注。記住共修時自覺性要強,曉得「寧動千江水,莫亂道人心」之道理,放輕動作不擾亂同修不影響大眾。當回到家中自修時,要知會家人配合莫擾亂,有預知之明知道其他家人走動之範圍、會有電話鈴聲、開門關門響聲等等,不要被這些雜聲影響擾亂心思而搞得緊張,仍然保持你的觀照,保持「知道」就是。比如電話響了,也毋須一個箭步衝過去接,讓它去響別著急。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冷靜之心,回應不要太大就可以了。

四. 不迷惑正知  Asammoha-sampajana

「不迷惑」是指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心理︰「這究竟行得通行不通?事情會不會是這樣的呢?」不要被疑心迷惑,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所期望的成果是什麼,要不然疑心會生暗鬼。明白自已正努力於解苦,在修行中不是期望什麼特異功能、與靈異會話之類。倘若遇到不是解苦不是趨向滅苦的修持,要加以小心。比方,人家說求神好、黃大仙很靈驗,能令人中六合彩之類,這些都與道不相應的那又如何?還不是增加貪鎮疑、對生死輪迴的解脫根本幫不上忙?所以不能糊裡糊塗盲修一番,要有修行的正見啊﹗


具 足 正 念  Satima

修四念住的第三個心態就是具足正念,具足正念的人猶如在生命中點燃了一盞明燈,這非常重要。有念的人才有光明,才有覺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念念分明,對日常生活一點也不清楚的話,是一個怎麼樣過日子的人呢?豈不是成了行屍走肉嗎?在我們生存的時候,能夠時常活在當下,你便是一個完善的人,沒有虛度光陰。活在當下的人能夠從中看清楚生命是怎麼一回事,自然能夠知道白己正在朝向的地方是那裡。能夠如此地生活者即不會迷失,要不然不知生,焉知死?

念,在精神界是一個好的心所。要念念分明就是將我們的心投注在所緣、目標上。念的作用就是不忘失,以及堅持守護。在日常生活中,念就是用來掌管六道門口,即眼耳鼻舌身意。就像一名看守員,看守好這間「自身銀行」,莫讓盜賊偷走你的自身功德。

(一)捨 離

禪修者擁有這三個美好的心態辦捨道則不難也﹗佛陀更言,除此之外還要抱持一顆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之心。此句「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當分三部份來論,即︰捨離、世間、貪欲與憂惱。

捨離,是放下的近因亦是斷除煩惱的主要目的。不要以為修學佛法後就輕易地去對人說什麼看破看透放下一切,然後就將財產、家庭、事業呀一股勁地胡亂捨棄。不是看見出家人的外表好就去學人出家,寺廟不是感情破裂或心靈創傷的休養所。出家而不能完全地放下,倒不如回家。放下,不是形式空論,必須是以理性驅駛下做到能捨能離,徹底毫不眷戀於紅塵俗世,心不再有任何的顧慮與牽掛。

捨離,亦是中道行。你們在這裡學行禪、坐禪,也就是我正在教你們如何捨離,尤其是在你們的參禪時問,不斷強調教誡︰「好的色來找眼,心知道。」這一句「知道、知道」的那一剎那就是捨離,就是放下,清楚嗎?還需要到寺廟落髮嗎?不一定需要,剃度出家只是披上袈裟作個「專業忍士」,做得較為全職而已。捨離,就是在六對因果中捨離。不是說你剃光了頭,就「一天光晒」,就完事了、斷了,只要你還未証道,未入聖位亦只不過是個修學佛法的「專業忍士」。

正式出家的意圖是什麼?就是看見了苦,明察到苦,體悟了苦味,藉著苦的啟示下接引入佛門的,才是正式出家。究竟而論,這正真的舍離就是在生活上,當外六塵與內六根相會合之時,心對外境不起攀緣,內防貪瞋痴三毒染心,就是捨離無執而放下。

(二) 世 間

這裡所謂的世間,不是指外面山河大地宇宙星河的世間,而是眾生的五蘊世間、法界世間、十二處世間,亦即是名與色的世間,物質與精神合成的內部世間。不識此世間那知他世間,佛陀一定要後學人了解這內部世間,因為這是切身的、最確實的、是此時此刻、此處此世的世間,並且要懂得把它捨離。這世間,是我們廿四小時的居留地,我們離不了這副身體去生活,每天我們都要拖著他四處走,用這雙腿去行步,用這雙手去打拼,構成我們的活動世間。可是我們不明白,因而追逐外在世間,每人都要去霸佔江山、霸佔地土。看看我們中國的皇帝,自古以來就稱國土為天下,還未踏足外地就自稱自家一國為天下,可見其寡見與狂傲的意識狀態,忘記了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份陸地而己。

為什麼要捨離這個內部世間呢?因為它是危脆、有崩壞、有不實的意思。它在歲月中經不起無常的侵蝕,因而有生、老、病、死之現象。內部世間如此外在世間亦不例外,且看看這人類世間不斷趨向於壞滅階段。比方,大氣層已穿洞,洞口愈益擴散,氣溫不斷增高,冰山溶解所引起的海床水位提升,低地被淹,眾生於是遭殃。正如佛陀所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管內外世間都面對成、住、壞、空的逼迫,所以我們不要再貪戀這個世間,要除去貪欲。


貪欲 與 憂惱

貪欲與憂惱同屬三毒的成員,貪欲就是貪的真身,而憂惱就是瞋的化身。俗人的生活總是處在兩個極點,一是接受另一是拒絕。日常生活上遇上好的,適宜的境相就即刻生起歡喜追逐的貪欲,一旦碰著不喜悅的、討厭的境相就推搪拒絕之。其實我們在做些什麼呢?生活在怎樣的處境呢?不外就是忙於接受貪欲,忙於應付拒絕。整日如此忙碌奔跑於接受貪欲與應付拒絕之間,造成心懷憂惱毒害一生。

禪修學人在面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外境時,不動心不著意,不執著要放下,自然不為貪欲所煽動。對於任何逆境時,不抗拒不惱氣,不避開接受它,自然憂惱不得逞﹗比如坐禪覺得腳疼很辛苦,承受不住這痛楚,其實這都是因了我人的主見,自小就認為疼痛是辛苦的事,心內自然生起抗拒,但是你愈抗拒就愈辛苦,既然抗拒是苦倒不如承受它反而落得安然自在。

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有這個肉體軀身,佛陀道明這色身是一切苦的匯集處,苦的窩巢。正所謂無身則無苦,對這副苦患之身習法者就得洞察到其禍害,進而生起捨離之心,不再迷執此幻化的色身而能遠離貪欲無憂惱。
從愛欲生憂愁,    從愛欲生恐怖;
離愛欲無憂愁,    無欲何來恐怖。 《法句經 第十六章 第廿五節》

發表於 11-5-2014 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冇可能有時間睇得哂大篇成咁
發表於 13-6-2014 00:35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大篇 , 慢慢睇
發表於 13-7-2014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謝分享
發表於 16-7-2014 01:27 | 顯示全部樓層
THX!師兄分享!!
發表於 21-7-2014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左先睇 多謝師兄分享
發表於 17-11-2015 07: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睇左兩日 多謝師兄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3-4-2024 20:35 , Processed in 0.1471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