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829|回復: 2

[文章分享] 藏傳佛教信仰的現代轉換 1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9-4-2014 0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藏傳佛教作為一種傳統宗教,在歷史上曾經左右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吉凶禍福都離不開。那麼,進入現代社會,藏傳佛教的傳統功能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還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面對現代化的衝擊,藏傳佛教受到哪些影響,將何去何從?如果不向現代轉換,就漸漸失去了市場。如果完全向現代轉換,而不保留自身的特質,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黯然失色。因此,探討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對廣大信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產生著很大的的影響,這不僅關係到藏傳佛教自身的前途和命運,也關係到藏區的發展與穩定。

基於此,本文就藏傳佛教現代轉換問題作一專門探討,在研究宗教在哪些方面和在何種程度可向現代轉換等具體問題時,運用實證方法或許是一種有效路徑。關注周邊社區與藏傳佛教寺院的互動,採取微觀個案調查研究,應該是探討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筆者有幸獲得了一個對薩迦縣及其所屬寺院薩迦寺和仁欽崗寺進行社會調查的機會,願把數據分析結果與大家分享,以求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所推動。

薩迦縣地處西藏南部、日喀則地區中部、雅魯藏布江南岸。全縣平均海拔4400米,縣駐地海拔4316米。薩迦縣轄9鄉2鎮,132個行政村, 337個自然村。

薩迦寺分南北兩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帶。薩迦北寺始建於1073年,現已基本拆毀。薩迦南寺建於1268年,是大元帝師八思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授意薩迦本欽釋迦桑布集西藏十三萬戶之人力物力修建而成。薩迦寺聲譽之高、文物之豐、瓷器之珍、經書之浩、壁畫之麗、木刻之精、造像​​之眾,被譽為“第二敦煌”。薩迦寺現有僧人120名,分屬學經院和修行院。

仁欽崗寺始建於八思巴時期,為薩迦昆氏家族4個“喇讓”(細脫喇讓、拉康喇讓、仁欽崗喇讓和都卻喇讓)之一的仁欽崗喇讓的住所(“喇讓”原指西藏宗教領袖的住所,後演變為宗教領袖辦理政教事務的機構)。仁欽崗拉讓傳到第三、四代後,大約在15世紀左右中斷。現仁欽崗寺已成為尼姑寺,寺裡現有28名尼僧。②

二、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之問卷調查

(一)薩迦縣普通信眾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方法:問卷法和訪談法,即先訪談,後填問卷。由於本次調研的主要成員周拉、索次是藏族,精通藏語,訪談和問卷都是2人負責用藏語提問和填寫的,我們採取先訪談後問卷,問卷也採取提問式的方式,由我們的調查人員負責填寫。其真實性和客觀性比較高。根據調查,我們獲得了20份訪談記錄和41份有效問卷。現將調查問卷分析如下:

1、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30歲以下的15人,5名女性;30~40歲10人,5名女性;49~61歲8人,4名女性;65歲以上8人,5名女性。

2、關於信仰宗教的原因

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 家庭的影響;② 家族關係;③ 為了來世;④ 為了升遷和做生意等;⑤ 為了不得疾病。

受家庭影響佔7%,家族關係佔5%,為了來世佔32%,為了升遷和做生意佔28%,為了不得疾病佔28%。所佔比例因年齡、性別而有差別,年齡越大,越關注來世,年輕人更關注現實生活的幸福。

由此可見,追求來世的幸福和投生善趣依然是廣大農牧民信眾的積極追求,但又不是唯來世是從,而對現實生活投入了很多的關注,不僅希冀身體的安康,而且企盼生意的興隆和官場的升遷。

3、信眾的宗教行為

我們主要從​​以下問題去考察:

(1)你每天早上都供佛嗎?

①是②否③吉日

14.6%的人選擇了每天早上供佛, 9. 8%的人選擇了否, 75. 6%的人選擇了吉日供佛。

由此看來,薩迦縣的農牧民供佛大都選在吉日,而這裡所說的吉日就是指一些宗教節日和藏族傳統節日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等。堅持每日供佛的只是少數信眾,大多數農牧民已經不再希寄通過供佛就能實現幸福生活的全部願望,而是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生產生活中。

(2)你每天都念經嗎?

①是②否③吉日

36. 5%的人選擇了每天早晨都念經,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34. 1%的人選擇了否,以年輕人居多; 29. 4%的人選擇了吉日念經。

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天早晨都念經的比率也相應地增加了。這說明,老年人和年輕人在信仰上的分化越來越明顯。

(3)是否去過外地朝聖?

①一次②很多次③沒去過④很想去但沒去過

29%的人選擇了去外地朝聖1次, 41%的人選擇了多次, 20%的人選擇了沒去過,10%的人選擇了很想去但沒去過。

去外地朝聖的比例要比不去的比例高,在大多數農牧民看來,朝聖仍然是一生的神聖願望;年輕人朝聖的頻率比老年人高,主要是年輕人在外地打工、做生意,順便去朝聖,專門為了朝聖而朝聖者則很少;有些人沒去並不是不想去,而是因為經濟原因或其他原因所礙。在他們看來,實現神聖願望固然重要,但生產、生活更重要,需要一生努力去奮鬥、苦心去經營。

(4)每年幾次把僧人請到家裡念經?

①一次②兩次或兩次以上③不請④不定期的或辦大事時

31. 7%的人選擇了每年1次請僧人念經, 19. 5%的人選擇了兩次, 19. 5%的人選擇了不請, 29. 3%的人選擇了不定期或辦大事時。

每年請僧人到家裡念經1次的比例較高,純粹不請僧人和每年多次請僧人的只是少數。說明藏族農牧民既對僧人有依賴性,同時又不唯其是從,而是量力而行,理性選擇。

(5)你經常去寺廟嗎?

①是②否③辦大事的時候④宗教節日里

19.5%的人選擇了經常去寺廟, 4. 9%的人選擇了否, 7. 3%的人選擇了辦大事的時候去寺廟, 68. 3%的人選擇了宗教節日里去寺廟。

在宗教節日里去寺廟朝拜的比例是最高的。根據我們的深度訪談,這主要是人們都忙於生產生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寺廟,說明人們在現實生活面前對神的依賴性逐漸淡薄了。老人去寺廟的頻率比年輕人高,說明老年人更多地關註生死和來世。

4、關於民間信仰

我們主要從​​下列問題來衡量:

(1)你每天在家中煨桑嗎?

①是②否③吉日④辦大事情的時候

56.1%的人選擇每天在家中煨桑,7.3%的人選擇不在家中煨桑, 34.1%的人選擇吉日煨桑, 2.5%的人選擇辦大事的時候煨桑。

可見,每天在家中煨桑的比例最高,說明宗教信仰比較虔誠,同時把煨桑活動看成了藏傳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平時可在家煨桑,吉日則到神山上煨桑,辦大事時則一般請僧人,顯示了信仰的靈活性。

(2)在辦大事時,先請僧人還是先去山上煨桑?

①請僧人②山上煨桑③沒區別④不一定

51.2%的人選擇了先請僧人,7. 3%的人選擇了先去煨桑, 26. 9%的人選擇了沒區別,14. 6%的人選擇了不一定。

可見,辦大事請僧人的比例遠遠高於到山上煨桑的比例,但一些信眾已經將請僧人和煨桑看成同等重要的事。

(3)到山上煨桑和皈依三寶哪個更重要?

①山上煨桑重要②皈依三寶重要③平等置之④不知道

7.3%的人選擇了山上煨桑重要, 36. 6%的人選擇了皈依三寶重要, 39%的人選擇了平等置之, 17. 1%的人選擇了不知道。

對於廣大的藏族農牧民來說,信仰藏傳佛教依然是主流,但民間信仰在他們心目中也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民間信仰越來越成為藏傳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

5、關於男女老幼信仰的差別問題

我們從以下兩個問題來探討:

①男女兩性中哪個去寺廟多?②男女老少中哪個信仰最濃?

在41份問卷中,有39人認為老年人信仰最濃,佔95%,尤其是老年女性最濃。從男女兩性去寺院朝拜的頻率看,4.9%的人認為男性去寺院多,46.3%的人認為女性去寺廟多, 48.8%的人認為基本一樣。

6、關於活佛的職能

(1)你看作為一個活佛應該做哪些事情?

①寺廟管理②提高自己宗教文化水平③應該關心群眾生活④應該參與很多社會事務

21.1%的人認為應該管理寺廟, 28.2%的人認為提高自己宗教文化水平, 33.8%的人認為應該關心群眾生活, 16.9%的人選擇了應該參與很多社會事務。

可見,活佛應該關心群眾生活的比率最高,這種生活指現實的生活,而不是指來世的生活。同時,提高自己的宗教文化水平和管理寺廟也是活佛的要務。

(2)若群眾中發生糾紛,是用活佛解決還是用人民法院解決?

在41位調查對像中, 63. 4%的人選擇了人民法院, 24. 4%的人選擇了活佛。12. 2%的人選擇不確定。可見,人民的法律意識在增強,同時也說明宗教信仰在世俗事務中的功能在淡化,而只發揮精神層面的功能。

(3)你家的大小事務都請教活佛嗎?

在41位調查對像中,答是的有3位,答否的有21位,佔51%,回答在辦大事的時候17位,佔41%。這說明,活佛在世俗事務中的功能在逐漸下降,但在某些信眾中的某些事務上依然有操縱的功能。

(4)家人有病時先去醫院還是請活佛?

41位調查對像都認為去醫院,當然,在選擇去醫院的同時,也有16人選擇去請活佛。

此外,我們還提出了一些問題,諸如現行的國家宗教政策如何,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信仰佛教好嗎,宗教供養的多少能體現一個人的信仰虔誠度嗎?等等。41位調查對象基本上認為現行的國家宗教政策好,但仍須改進,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信仰佛教心裡充滿了矛盾,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宗教供養多少能體現一個人的信仰虔誠度,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宗教供養不能體現一個人的信仰虔誠度。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9-4-2014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藏傳佛教信仰的現代轉換 2

(二)薩迦縣宗教職業者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

1、薩迦寺僧人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

薩迦寺現有僧人120名,我們採訪調查了該寺的30名僧人。由於學經院恢復不久,學經僧人大部分是年輕人,我們所發問卷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僧人,現將問卷分析如下:

(1)除了佛經以外,你看過其他書嗎?

①有②沒有③經常看④很想看

有20人選擇看過佛教以外的其他書,佔66.7%, 8人選擇沒看過,佔26.7%。雖然66.7%的人選擇看過佛教以外的書,但看得多與少、深入與淺,則要進一步探究。但不可否認,很多宗教職業者已經從過去封閉的狀態走了出來,用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對待自身信仰以外的文化知識,而不是站在完全對立的立場來對待其他文化知識。

(2)你看電影或電視嗎?

①經常看②有時候看③從來沒有看過④想看不好意思看⑤根本不想看

選擇有時候看電影、電視的29人,佔96.7%,只有1人選擇想看但不好意思看,佔3.3%。這一現像說明現代化對藏傳佛教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你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嗎?

①經常使用②有時候使用③從來沒有用過④想使用但沒有錢⑤不想使用

選擇有時使用電腦、手機的有26人,佔86.7%,從來沒用過的有4人,佔13.3%。這裡需要說明, 13.3%的人沒用過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經濟能力,用不起;二是有但拒絕使用。這也說明,現代化的手段對藏傳佛教的影響不可小覷。

(4)藏傳佛教向現代轉換好不好?

①非常好②不好③不清楚④某些方面現代轉換好

選擇在某些方面向現代轉換的有18人,佔60%,選非常好的有3人,佔10%,選不好的有6人,佔20%,不清楚的有3人,佔10 %。可見,主張藏傳佛教在某些方面向現代轉換的還是佔多數。

(5)藏傳佛教有必要改革嗎?

①必須要改②某些方面要改③不許改④其他

選擇在某些方面要改革的有15人,佔50%,不許改的有15人,佔50%。

2、仁欽崗寺尼眾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

仁欽崗寺現有尼僧28名。由於我們調查期間,有部分尼僧放假,所以我們只採訪調查了該寺的15名尼僧。年齡層次主要是20~50歲之間,現將問卷分析如下:

(1)除了佛經以外,你看過其他書嗎?

①有②沒有③經常看④很想看

15人都選擇沒看過,佔100%。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觀上的拒斥,認為只有經書所言才是絕對真理,其他知識盡是虛妄;另一種則是客觀條件的限制,有其他書籍而無暇閱覽。然而更多的是由於文化水平所限,有些尼僧只上過小學一、二年級,或者沒有讀過書,根本讀不懂其他書籍。

(2)你看電影或電視嗎?

①經常看②有時候看③從來沒有看過④想看不好意思看⑤根本不想看

選擇有時候看電影、電視的15人,佔100%。

(3)你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嗎?

①經常使用②有時候使用③從來沒有用過④想使用但沒有錢⑤不想使用

選擇經常使用的有2人,佔13. 3%,選擇有時使用電腦、手機的有4人,佔26. 7%,從來沒用過的有9人,佔60%,其中4人選擇了想使用但沒錢。可見沒用過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尼眾中近半數是因為沒有經濟能力。

(4)藏傳佛教向現代轉換好不好?

①非常好②不好③不清楚④某些方面現代轉換好

選非常好的有13人,佔86. 7%,選不好的有2人,佔13. 3%。贊同藏傳佛教向現代轉換的佔大多數。

(5)藏傳佛教有必要改革嗎?

①必須要改②某些方面要改③不許改④其他

選擇必須要改的有2人,佔13. 3%,選擇在某些方面要改革的有11人,佔73. 4%,不許改的有2人,佔13. 3%。與男僧相比,贊同在某些方面改革的佔大多數。

三、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之特點

根據對訪談問卷的分析,可以得出,藏傳佛教信仰現代轉換呈現如下之特點:

(一)宗教行為更加功利化

按照佛教的教義及其修行目標,本應摒棄塵俗的雜念,息止爭心,泯滅無休的貪欲,清淨社會的熏染,消除無明的煩惱,達到空樂的境界。然而,任何一種宗教及其信眾又都是社會性的,與世俗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著入世的一面。譬如關注衣食住行,追求商業利潤,尋求政治庇護,建立赫赫功名等。而且,這種世俗化的傾向並非現代社會之新趨勢,而是古已有之,由來已久。僅就藏傳佛教而言,前弘期已露端倪,佛教的藏族化,必然要與當時藏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相融合,融合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入世的過程。藏傳佛教後弘期,寺院經濟的隆盛,供施之緣的建立,政教合一的形成,莫不如是。但對於廣大的農牧民普通信眾來說,卻隨著佛教的藏族化之深入而信仰日益濃厚,以至於近似痴迷的程度,從而輕薄實利,鄙視商業經濟,重來世而輕今世。如今,這種濃厚的信仰漸漸在改變,已從輕薄實利到越來越關注經濟利益。其實在政教合一制度下的藏族社會,有些信眾的動機已帶有經濟色彩。如胡翼成在《論康藏喇嘛制度》中談到:1、喇嘛的物質生活似優於平民——至少較有保障——而劣於貴族;2、貴族子弟既不耐刻苦而少有當喇嘛的,足見多數喇嘛為窮家子弟; 3、有餘力的喇嘛多贍家。以上三點充分說明康藏居民的遣送子弟當喇嘛有經濟的動機在內[1]。但在數量上和程度上則不如現在。現在大多數人認為,信仰和經濟利益二者不可偏廢,都非常重要。如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說:“作為俗人,既要有信仰,也要關注經濟。一要提高生活質量,二要為來世而信仰。按理說,信仰為主,人最終去一個地方就是來世,別無去處,信仰較好,但是作為俗人,現世的生活也很重要,要做生意,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位老人說:“煨桑是為了消穢或消災,朝佛是為了此生沒有災難,皈依三寶的目的是有好的前途。”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為了來世和為了升遷、做生意成功而信仰藏傳佛教的比例比較接近,近乎50%。藏傳佛教信眾宗教行為的功利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進行某些宗教活動的同時也希求經濟利益

寺廟舉辦法會、僧人給人念經,都能有些經濟收入。如薩迦寺每年舉辦的法會都能收到信徒的布施。據薩迦寺有關負責人介紹,薩迦寺一年收入可達100萬左右,大部分是來自旅遊收入,如門票、出售紀念品等;其次是寺廟的產業,如商店、旅館等,薩迦寺的產業主要有藥業、藏香、護身符、寶瓶等零賣旅遊紀念品。在拉薩有新建旅館,在日喀則正在修一個四星級賓館,投資1300萬元(貸款);再次是信徒的布施。信徒的布施雖然不是主要的,但其數量也不可忽視。

普通信眾則將朝拜和辦其他事情攢在一起,既完成了朝拜的心願,又順便辦了其他事情,可謂一舉兩得。如薩迦鎮帕措村的一位老人說:“每天煨桑兩次,每天供佛,早上在家中念經。去其他地方朝拜(拉薩等地),因為兒子在拉薩,一邊看病,一邊朝佛(費用兒子管)”。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說:“家中每天要幹活兒,沒時間上拉薩朝聖,一年去日喀則一兩次拜佛,順便乾些別的事。一年到薩迦寺4~ 5次,誰有空誰去,冬天有空時去轉經,夏天忙了就不去了”。薩迦鎮宗廓村一名村民說:“由於村務特忙,沒有時間去朝佛,以前到拉薩去過幾次,現在有4年沒去過拉薩了,很想去朝佛,但沒有時間去”。薩迦鎮宗廓村有位年輕人曾因為出去打工路過拉薩時去朝聖,沒有專門去朝佛的經歷。

此外,寺院和僧人在農牧民心中的神聖地位也在變化,到寺院幫忙已不是無償的了,寺院如果給工錢,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如薩迦鎮宗廓村一位老人的女兒曾在薩迦寺維修當過小工一天能賺25元。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介紹說:“只要去寺廟幹活,寺廟就會給報酬”。可見,很多信眾到寺院做工已經不是無償的了,經濟利益的驅動在寺院和信眾之間也架起了橋樑。

2、宗教儀式本著簡約化、節省化為原則

首先,從經濟條件上看,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每年用於宗教方面的開支相對多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有些宗教儀式則因陋就簡,有些宗教活動則該省就省。如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說:“夏天忙了就不去寺廟朝佛了”。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認為,很想去瓊結,但由於時間、金錢等原因不能去,從未到過日喀則、拉薩等地。只在薩迦寺、瓊結(去年冬天去了一次),現在村里家庭之間經濟競爭大、生活有壓力,只能一心一意謀經濟發展。

其次,宗教活動與正常的生產活動衝突時,選擇生產活動而省略宗教活動。薩迦鎮的一位牧民說:“很想去朝佛,但從事農業、經營副業,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生產活動中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朝佛了”。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人說:“只有在主要宗教節日時才去薩迦寺朝佛,因為生產活動太忙,所以不經常煨桑”。薩迦鎮宗廓村的一名年輕人小時候去過日喀則幾次,也到過拉薩兩次,現在由於農牧業生產很忙,已有20來年沒去過拉薩朝聖了。

(二)宗教生活逐步現代化

1、僧人逐漸接受並使用現代化的工具

在現代化浪潮的包圍之中,藏傳佛教僧人的生活也不斷向現代化方向邁進。如薩迦寺不少僧人開始使用了某些現代化工具。諸如手提電腦、電話、手機等現代化的工具,寺廟內部高層管理人員的辦公室一般都安裝了電話,有些上層僧侶則配備了手機和手提電腦;出門坐著轎車,或騎著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有時還可看電視、電影,上網等,通過廣播和電視收聽收看各種新聞,也成為某些宗教職業者的一種愛好。至於僧人進茶館、飯店等,則是屢見不鮮,某些僧人偶爾也光顧一下舞廳和電影院。

2、寺院、僧舍、道場出現了現代化的裝備

現在的薩迦寺已經改變了對現代化設備的排斥之心,而是主動地接受並加以利用。寺內手提電腦、台式機、手機、電視機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購置。各個房間都安裝了電燈,辦公室、部分寺廟管理人員的宿舍也安裝了電話,至於普通家庭所用的電飯煲、電水壺、電暖器、電動酥油茶攪拌機也都不同程度地進了寺院。寺院尚有自己的汽車以及少量的其他現代化工具。還舉辦了電腦培訓班。據薩迦寺寺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薩迦寺學經班有個電腦班,主要教計算機、漢語、英語等。當然,寺院現代化與現代社會的現代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這足以表明,藏傳佛教寺院也正在接受現代化的洗禮。

3、宗教儀式採取了現代化的手段

宗教與科學在歷史上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吸收的一面。藏傳佛教亦然。現在藏傳佛教在宗教儀式上就不斷吸收和借鑒現代科學成果。如薩迦寺舉辦法會時,也逐步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法會現場的聲、光效果浸潤了現代氣息,色彩、著裝、外景也都不同程度地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了渲染。

綜合以上可知,藏傳佛教的宗教生活也在不同程度地進行著現代轉換。
 樓主| 發表於 29-4-2014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藏傳佛教信仰的現代轉換 3

(三)宗教觀念漸趨淡泊化

18世紀初,衛藏地區共有寺廟3500多座,僧尼35萬人之多[2]。另據魏源《聖武記》所載,乾隆二年,西藏喇嘛總數為三十一萬六千餘人,佔全西藏人口的33%,佔男子總數的66%。而且,喇嘛在信眾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生育子女要請喇嘛命名;婚姻需喇嘛占卜;疾病需喇嘛醫治;災難要喇嘛禳解;死亡要喇嘛超度;何日播種何日收穫亦要喇嘛決定;若天干無雨或有冰雹水災,均須喇嘛禱告;至於春秋佳節祭祀跳神等盛典均由喇嘛主持[3]。

現在藏傳佛教的信仰現狀與歷史上相比,無論是寺廟的數量,還是僧尼的人數,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據2000年的統計數據,西藏現有寺廟1700多座,僧尼46000多人[4]。

不僅如此,信眾虔信的程度、寺院的功能、教義的神聖地位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1、藏傳佛教神聖地位逐漸淡化

民主改革前,西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製度,藏傳佛教是廣大藏族民眾的精神支柱,具有極高的神聖地位。民主改革後,政教分離,藏傳佛教不再發揮政治功能,神聖的光環只在宗教領域內閃爍。然而,這並不能在短時期和很大程度上消減普通信眾對藏傳佛教的虔敬之感、崇拜之情。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化的加速傳播,一些信眾已經不再把藏傳佛教當作精神依托、立命之所,也不再把藏傳佛教的某些教義、信條當作價值坐標、行為指南。如薩迦縣薩迦鎮帕措村的格桑認為,以前的信仰濃,現在淡化了。薩迦寺的有關負責人從信仰今昔比較的角度介紹說:“現在人的價值信仰越來越淡化,宗教活動越來越流行,宗教走向世俗化、形式化的問題普遍存在”。薩迦鎮的有關領導介紹說:“老百姓越來越靠科技,越來越不依靠宗教等神秘力量了”。

2、對藏傳佛教某些功能的失信

現在,藏傳佛教的某些功能已經退化了,某些功能則風俗化。如薩迦縣的信眾生病,絕大多數選擇去醫院,而不是請僧人;村民發生糾紛,多數人認為要找政府、法院來解決。就是與百姓性命攸關的生計大事,也不一定唯僧人是從了。諸如發生乾旱或者下冰雹,也不一定完全依靠冰雹僧人了。薩迦鎮有關領導介紹:民間說:“冰雹喇嘛已退休了”,這個說法很普遍(現在老百姓不依靠於宗教,但仍依賴於這種風俗習慣,婚喪嫁娶都不能缺少僧人等)。就像十世班禪大師說的那樣,“宗教要服務於社會、老百姓”,也就是要滿足於老百姓的需要。老百姓之間的矛盾由法院和政府來解決,不可能由活佛和僧人來解決。

3、對僧人虔敬程度的改變

民主改革以前,僧人在藏族信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極大的神聖性,決定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格勒在《西藏傳統社會中的宗教信仰》一文中有如下記載:“在人們的心目中喇嘛屬於'三寶'中的第一寶'僧',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崇拜,不論屬於哪一個教派的喇嘛,對於貧民百姓來說,都是皈依和依靠的對象。在西藏,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喇嘛的幫助,子女生下來要請喇嘛命名,子女長大結婚需請喇嘛占卜,平時患病要喇嘛醫治,出門辦事也要請喇嘛占卜,人死後更需喇嘛超度……社會上任何一種群體也離不開喇嘛,一個部落、一個村寨、一個地區,甚至西藏地方政府的重大事件也往往靠喇嘛念經、降神和占卜來最後決定。社會上的各種糾紛在俗人無法調節時靠喇嘛來裁定,占卜和神判有時候勝過法律。在日常生產中求雨、防雹、祈禱豐收等更是喇嘛的神聖職位,至於一年四季各種各樣的節慶盛典同樣離不開喇嘛的主持。”[5]

現在,虔誠皈依和依靠僧人的信眾仍然存在,但這只是較少的一部分人。根據我們的問捲和訪談調查,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再輕信藏傳佛教職業者是他們唯一的寄託。物質財富的獲得、現實生活的幸福,更多的還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自身的病痛、肢體的傷殘,則大多數前往醫院或者診所就診;日常的矛盾、鄰里的糾紛則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調節和法院的判決。這種變化主要受到來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由於藏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通訊的不斷改進​​,很多藏族民眾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與外界接觸,漸漸改變了觀念,從而也改變著對僧人的態度;另一方面是宗教職業者自身的變化。部分,即使是極少數宗教職業者,如果經受不起經濟大潮的衝擊,抵擋不住金錢權力的誘惑,忍耐不了青燈古殿的寂寞而別有所圖的話,就會影響整個僧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如薩迦縣薩迦鎮帕措村的一位老人說:“如果學佛經能徹底悟道的話,我覺得人生最好的選擇是當和尚,但是當今社會這樣的和尚很少,很多僧人求財富、地位,到處跑,甚至還俗等現像也很多”。薩迦鎮的一名幹部認為:“現在的僧人出家目的不明確,當僧人不為人類社會、來世著想,天天在混,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還俗的較多。隨著僧人的減少及文化素質的退步,寺廟的文物也不好管或沒有人管。”這說明,部分宗教職業者追求財富、地位的做法也改變了人們對僧人的虔敬程度。

(四)宗教信仰日益理性化

理性化並非理性主義者所獨有,信仰主義者在宗教信仰需求方面也有理性的思考和選擇。根據我們的調查,在廣大藏區,無論是宗教職業者,還是普通信眾,對藏傳佛教信仰越來越具有理性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

1、宗教投入的理性化

普通信眾的宗教活動,諸如經堂的佈置、請僧人念經、寺院的布施、聖地的朝拜,無不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因此,薩迦縣的普通信眾,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資金作為宗教活動之用,但又不是無限制地盲目地支出,而是根據家庭的經濟實力理性地投入。如薩迦鎮帕措村的一位老人,每天煨桑2次,每天供佛,早上在家中念經。每年去薩迦寺多次,每次捐2~3元,若兒子(和尚)不在時每月請1名僧人,每次1天(每次15~20元)。1年的宗教投入大概花400元左右,佔家庭收入20000元的2%。薩迦鎮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幾乎每年去兩次拉薩,家中其他人每年輪流去朝佛,每次每人至少花1000元;去薩迦寺的次數很多,他本人由於做生意去的次數較少,家人去的多,每次供1袋酥油、捐5~6元,他自己每年去朝佛3~4次,每次供養100元左右, 1年他家供寺廟不少於1500元,加上外出朝佛,可能2000~3000元左右,家中每次請30名僧人念1天的經,給每個僧人20元(共600元)。宗教支出佔家庭收入12萬元的2%左右。薩迦鎮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去扎什倫布寺一次最多捐8~9元,1年請一兩次僧人念經,一次1名僧人念1天,每次15~20元錢; 1年到薩迦寺去4~5次,誰有空誰去,捐供與扎什倫布寺差不多,每次8~9元。宗教投入150元左右,佔家庭總收入13000元的1%多一點。薩迦鎮宗廓村有位村幹部每年到薩迦寺20~30次(大部分是為了辦事,有些是村里的事,有些寺廟的事情),每次供的錢數不一定,一般在1 ~5元之間。這些年都未請僧人念經(喬遷時請過兩次)。吉日煨桑,每次念經時間不一。吉日供水、供酥油燈。家人朝佛的次數多,每年宗教開支100元左右(正常情況下),佔家庭收入2000元的0. 5%。薩迦縣有位茶館老闆,去過拉薩、那曲、日喀則、江孜等地朝佛,拉薩大概兩三年去一次,每年去薩迦寺5、6次(縣境內三個廟也是如此)。一次捐10元左右。宗教投入每年1000元左右,佔家庭收入3萬元的3%多一點。薩迦鎮宗廓村有位老人很少請活佛和僧人,很相信佛、遵守因果報應。但由於經濟關係很少請僧人。每年宗教投入100元左右,佔家庭收入18000元的0. 6%左右。薩迦鎮宗廓村的一位老婦人隔一年到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去朝佛(跟村里人結伴去)。一次大概花1500元左右。吉日全家去薩迦寺朝佛,一年內請僧人念經兩到三次,一次請兩到三個僧人,一人捐20~30元。每年宗教支出1000元左右,佔家庭收入3萬元的3%多。薩迦鎮宗廓村有位老人一年宗教投入150元左右,佔家庭收入2萬元的1%不到。可見,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廣大的藏族農牧民信眾每年或多或少的都在宗教活動中投入一定的支出,但總是有計劃地按照家庭的總收入理性地投入,而不是“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那樣盲目地支出。

2、宗教信仰選擇的理性化

長期以來,藏傳佛教一直是廣大藏族民眾的精神寄託,見廟就燒香,遇僧就磕頭,把家裡的所有財產都捐到寺院也甘心情願,可謂“千鍾委於富僧,歡懷暢於容髮”,孩子很小就送到了寺院。這種信仰是宗教情感的爆發,具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現在,隨著信息化的加速,廣大藏族民眾認識到可作為精神支柱的很多,藏傳佛教不是所有人唯一的選擇,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意識形態、思想主義、理想目標、宗教派別,但廣大藏族民眾最終依然選擇了藏傳佛教,這種選擇主要是受家庭的影響和熏陶。但是,這種選擇也是建立在有眾多選擇坐標基礎上的,具有很大的理性色彩。如薩迦鎮宗廓村村幹部說:“關於現在年輕人的信仰,十來歲時不懂信仰,隨著年齡增長,學些文化知識、受家人影響,到寺廟朝佛、祈禱,對信仰慢慢開始認識,時時參加宗教活動,漸漸形成了對藏傳佛教的信仰。”

四、餘論——藏傳佛教信仰的發展趨勢

根據我們的調查,筆者認為藏傳佛教信仰正逐漸呈現出雙向的和多元的趨勢,既有藏傳佛教適應現代社會而向現代化方向的轉化,也有藏區社會文化、生活、娛樂等方面吸收、接納藏傳佛教內容而藏傳佛教化,還有信仰逐漸多元化。

(一)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

現代化是指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推動力,實現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還應具備民主化、法制化、都市化、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信息傳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諸多特徵。

我們的調查問捲和訪談紀錄顯示出藏傳佛教正在不斷接受現代化的熏染、洗禮,這主要是由藏區社會現代化因素使然。因為在宗教人類學的視野中,宗教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與社會及社會變遷有著密切關係。

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需要衝破本土文化的障礙,同時還要應對來自外部文化的衝擊;既要接受現代化的洗禮,以便更能適應現代社會,同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質,不至於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而喪失自主性。藏傳佛教普通信眾和宗教職業者在現代化進程中接受和轉換的內涵、程度應有所區分。對於絕大多數藏傳佛教信仰者來說,最初選擇並信仰藏傳佛教,並不完全是為了追求成就佛果,而更多的是為了今生的幸福安康和剔除來生的痛苦。這一層面的信眾,他們把藏傳佛教作為精神寄託的同時,對於世俗生活、現實利益、商業競爭依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特別是隨著商業化、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這些信眾可以在利益驅動的慾望槓桿和利益限制的倫理規範之間尋求一種適合自身的契合之點,能夠成為藏傳佛教現代化的基礎力量。而少數宗教職業者所追求的遠離塵囂,避跡山林,遁世修行,超越人格,涅槃成佛的境界,不計名利、得失、榮辱、毀譽的倫理觀,則成為藏傳佛教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石。同時,作為一個修行的人,把利益廣大眾生的福祉作為宗教信仰與修習的目標之一,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利樂有情眾生,為國家的統一安定、為社會和諧繁榮、為他人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與佛教主旨不悖,與現代化觀念相順。

藏傳佛教現代轉換,同時還受到外部文化諸如國內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隨著藏區經濟的邁進,尤其是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青藏鐵路的開通,外部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到藏區。藏傳佛教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應對外部文化的衝擊,既關係到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也關係到藏傳佛教在未來文化發展中的地位。筆者認為,對於不同的文化應有不同的取捨和整合。藏傳佛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中重要的一元,因此,藏傳佛教首要的是要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之中,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轉換而轉換;對於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則應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彼此促進;對於西方文化,則既要吸收其中的精華以豐富自身,又要對其不適應部分進行揚棄。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好還是不好,很難綜合地做一價值判斷。傳統的未必全部是落後的,其中仍有很多優秀的內容需要繼承和發揚,現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棄和剔除。

(二)信仰的多元化

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現代轉換,藏區社會的信仰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藏傳佛教信眾不僅信仰不同的藏傳佛教教派,而且開始信仰不同的宗教;如有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有信仰薩迦派的,有信仰噶舉派的,有信仰寧瑪派的,還有主張無宗派化的;信仰不同的宗教表現在有信仰藏傳佛教的,有信仰苯教的,還有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即使信仰同一教派的信眾,其信仰的目的、虔誠度也各不相同,由此出現了藏傳佛教信仰的分化。

1、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

如今,在藏傳佛教職業者中,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城市佛教條件優越,要求入寺出家為僧者絡繹不絕,甚至有些人排隊等候好幾年而未能如願者間或有之。而山林佛教偏安一隅,條件艱苦,僧人較少。城市佛教香火旺盛,收入可觀;山林佛教香火冷清,收入較少。但有些人認為城市佛教地處鬧市,人群繁雜,不利修行,而山林佛教遠離塵囂,偏僻清靜,有利息心。也有人認為,若能鬧中取靜,塵裡不染,方顯佛家本色,所以更推崇佛教的城市化。這也代表著佛教世俗化的表現,雖為出家僧人,但在某種程度上,還在不斷追求現實的物質利益,甚至物質的誘惑大於精神或宗教的誘惑。很多山林或偏遠小寺僧人希望到城市寺廟或大寺廟中去學習、生活,如到拉薩三大寺學習。因為拉薩三大寺等大寺廟中,不僅有雄厚的師資基礎,而且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寺廟的設備和僧人的生活用具都較時髦。大寺廟裡的僧人家裡沒有任何負擔,僧人完全可自力更生。而規模較小、地處偏僻的寺院經濟收入非常有限,僧人的生活主要靠家人的供養。因此,很多小寺廟的僧人嚮往城市大寺院。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依然會成​​為藏傳佛教發展的一大趨勢。

2、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差異

目前,藏傳佛教信仰不同年齡層次也出現了很大差異。一般來說,老年人信仰最濃,尤其是老年女性,信仰更濃厚一些。根據我們的調查,信眾一進入老年階段,不管年輕的時候是否信教,大都要尋找心靈慰藉和精神寄託而皈依佛門,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信仰越來越濃。但年輕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信仰越來越淡薄,形成了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兩極分化。這也是藏傳佛教信仰發展的趨勢。

3、藏傳佛教僧眾和普通信眾在宗教追求上的不同

根據我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藏傳佛教僧眾更多的是追求修行境界的提高和修行目標的實現,即彼岸的到達,從生死輪迴中解脫,證得常、樂、我、淨的涅盤境界。而藏傳佛教俗眾則更多的是追求今生即世的幸福和家人的安康,即此岸的幸福。在這些人眼裡,解脫成佛等事情與自己無緣,而且也望塵莫及,那是高僧大德們的事情,自己希望在此世能夠幸福、安康,來世能夠投生天人善趣。隨著社會的發展,藏傳佛教僧眾和普通信眾在宗教追求上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明顯。

註釋:

①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認為,宗教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向世俗化的轉變。“今日人們的宗教生活在工商社會生活影響下,其神聖性逐漸喪失,宗教信仰成為商品市場中的競爭者,人們以企業化、商品化經營宗教,致使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式微,宗教已有逐漸朝向無神論發展趨勢,愈益世俗遠離神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19-4-2024 11:31 , Processed in 0.167126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