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464|回復: 1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18-3-2014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jimcy 於 18-3-2014 01:13 編輯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雖屬世法,卻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學,已為所有大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故先為說「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佛法。




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十善業道──

┌身三善業戒
┼口四善業戒
└意三善業戒
┌不殺生—不殺害物命。
┼不偷盜—不偷盜財物。
└不邪淫—不淫欲亂倫。
┌不妄語—不欺騙誑說。
├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不惡口—不咒詛惡言。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不貪—不貪愛五欲。
┼不瞋—不瞋恚無忍。
└不癡—不愚癡無明。


五戒及十善業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於世間,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為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謂之天乘,能修十善到達上品的,來生可享受天福。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攝縮,其內容的意思,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因此可以說,開五戒第四的不妄語為: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的四戒;開第五不飲酒戒為:不貪、不瞋、不癡。五戒展開來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便是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現在將十善業道略述於下:

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於仁愛,而憐愍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於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於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為利己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即依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苟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於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八、不慳貪而慈心捨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捨施,經云:「能捨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捨施,以對治慳貪。

九、不瞋恚而慈忍積福—瞋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瞋恚之火一發,動怒於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到乾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瞋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中國山東地方,從前出了一位張公,百忍成金,以忍獲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瞋恚過患,是名不瞋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十、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瞭,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為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為口四善業。不慳貪,不瞋恚,不愚癡,是為意三善業。意即是心,因此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為意。

阿難陀曾問釋尊,身、口、意三業,何者為重?佛回答:「意業為首,次口業,再次為身業。」因為意業清淨,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為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淨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於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話是說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業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惡行,一方面淨化內心的善行,以達到建立人間淨土,才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

【註】

1、百忍成金—山東張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九十九次以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與自己做一夜夫妻。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什麼侮辱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裏不住的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故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他忍辱的德行。

2、十善業與十惡業,各分三品,按其品級上下而成輪迴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為人,下品成修羅。行上品十惡者入地獄,中品為餓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眾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吾人舉心動念,時刻應謹慎三業,勿令造惡,而勤修善行。

3、五欲:即財、色、名、食、睡之五欲,起於貪求之心,名為貪欲。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別,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樂著世間的五欲,身為佛教徒的,寧可有法欲,不可貪世欲。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18-3-2014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19-4-2024 10:56 , Processed in 0.13754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