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會員登記
搜索
查看: 2817|回復: 11

漢傳佛教-淨土宗詳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3-5-2012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93PX-~1.JPG
(廬山東林寺西方三聖)

净土宗(朝鲜语:정토종;越南语:浄土宗,Tịnh Độ Tông),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等地,至今不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不过,在古印度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东林寺之慧远大师,始于北魏昙鸾,经唐代善导法师(613年-681年)发扬光大。

净土宗义
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都接受净土及阿弥陀佛的信仰,但早期的汉传佛教也并不认为净土为一个独立宗派,各个宗派大都各自兼修净土。但到了晋唐之后,净土行者成为了一个独立宗派。因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及组织发展的较晚,不像禅宗天台宗一样,在一开始就有法脉、传承和组织体系。在宋代之前,它属于“寓宗”,即寄寓在禅宗天台宗等各种宗派内,以特定的理念和修习法门存在,而没有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一直要到宋代之后,才拥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净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观念。
特色净土宗的特色是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透过念诵佛号,得以在死后往生极乐国土。该宗派认为,依赖个人的力量获得彻底解脱十分困难;但若通过日常念佛修行,获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往生净土以后,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亦不会再生恶念[2],且能亲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说法,证得无生忍[3][4]。由于净土宗能够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而且容易修习,所以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都将之判别为“易行道”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难行道”)作分别。
由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修行简单,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
早期争议净土宗诞生之初,曾经遭受许多批判,因为汉传佛教各宗派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都认为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才能获得解脱,净土宗则声称只要整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被接引到达极乐世界了,净土宗的“捷径”因此受到强烈的批判。但净土宗其修炼方法“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在大众中流传甚广,影响仍日益扩大,在宋代之后,逐渐将其他宗派吸纳其中,对汉传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明朝时,汉传佛教已形成禅宗和净土宗两宗独秀的局面,而禅宗已经受到强烈的净土宗影响,出现“禅净合一”的理论,慢慢成为净土宗的支流。至清代之后,更形成净土宗独盛的局面。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世系传承到南宋之后,净土宗建立了自己的世系传承,现今经后人所公认的有十三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
而净土宗传入日本之后,尊奉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净土真宗融通念佛宗时宗则很快就摆脱了“寓宗”的地位,成为了独立的宗派。由于日本净土宗直接传承了唐代北方的昙鸾、善导一系,因此他们对祖师的设定也与中国的净土宗有异:日本净土宗的五祖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净土真宗也开有“三国七祖说”,为龙树世亲昙鸾道绰善导源信源空

判教理论
以“根、道、果”理论来说,净土宗的“根”在于对于阿弥陀佛大愿的全然相信,“道”则是修行十善及持名念佛,以求往生,其成就的“果”即是在临终时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国土,不墬恶道,一生成佛。
本愿他力说最早由昙鸾提出,后经善导整理,发展成完整理论。
昙鸾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特别提出第十八大愿,将它列为根本愿,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依阿弥陀佛此愿,得生西方净土。他又根据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提出“二根二力说”,说明人有不同根器,利根人可依自力,行难行道而至解脱,但在现在的世界,没有佛陀住世,依这种方法修行甚难;但一般根器的钝根人,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与他力结合,行易行道,就可以得生西方净土,一生成佛,这才是最快速得至解脱的方法。
此后,这成为净土宗最根本的基调。亲鸾认为,只有在抛弃我执之后,才有可能全然相信与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信赖他力即是无我的表现。净土宗以信愿为主的取向,也形成它与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不同之处。
念佛往生说昙鸾将《无量寿经》中的“十念”,由原先的相续十个念头,譬喻极为短暂的时间,理解为诵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因此,得生西方国土的唯一条件,就是诵念佛号,依信愿就可往生。
善导将诵念佛号认定是正定业(正定聚、正行),将礼拜、读经、观想、赞叹等称为助行。虽然经中也说要行十善,但这些世间的善行为杂行。要想往生,必须舍弃杂行,归于正行,最终将修行收摄到一心诵念佛号之上。专修念佛,成为净土宗最主要的修行法。
因为诵念佛号极为简捷易行,但又效果宏大,不必如其他宗派要长期修行禅定。这种简易法门,让净土宗吸收到许多信徒。重视诵念佛号,让净土宗不如其他的宗派那么重视出家僧众,出现以在家众为主的结社,这是另一个影响。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末法唯依念佛佛教原始就有“正法像法末法”的说法,在其他的宗派里,这只被理解为单纯的历史发展理论。但净土宗将末法概念与修行法门结合,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判教思想。
道绰承续昙鸾的二根二力说,提出“圣教门、净土门”的区别。道绰先将我们所处的时代,判定为末法时期。他认为,在末法时间,释迦牟尼其他的教法(即“圣教门”),皆难以成就。唯一稳妥可行的,就是净土法门,经由念佛往生,得以解脱。道绰的说法,被后世净土宗门人所接受,并以加以宣扬。但这也造成了争议,其他宗派对昙鸾善导一系僧人时有批评,认为他们把念佛门圣道门分离得太开,使得佛教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戒、定、慧三学得不到重视,从而使修习出现了片面性。
三根普被与带业往生佛教因果论主张世间六道众生因为善或恶的动机,而做出的各种行为,都有它潜在的影响力。这个潜在的影响力量,被称为“”。在条件适当(因缘成熟)时,潜藏的业就会成熟,影响你的生活,这称为“”。因果报应不会自然消失。
因此,大多数的佛教宗派都主张,修行者必须要经过长久修行,将自己所造的各式恶业净化,并且培植足够的善业,才能够往生净土,这被称为“消业往生”。因此,只有修行证果的圣人,才能够往生净土。
而净土宗道绰提出“带业往生”理论,成为净土宗独特的教义。净土宗主张,即使曾经造下许多恶业,依据净土经典,只要诵念佛号,都可以依信愿往生西方净土。不管你是哪一种人,只要依靠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不分根器与修行深浅,此为“三根普被”。当到达西方净土,因为不会再起恶念,也不会进入三恶道,因此终得解脱。在解脱之后就不需要再受到业报束缚,因而也不会遭受恶报。
善导认为,虽然依据经典,能够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依照修行的程度,可分成三辈九品。但是,他们都是倚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够往生的,在这个观点上,他们都是带业的凡人。即使不是圣人,也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同样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与大菩萨同行。之后,亲鸾提出“恶人正机说”的说法,认为如果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善、修行而至解脱,就不需要阿弥陀佛。因此,就是为了接引恶人,阿弥陀佛的愿力具有了当然意义。
净土宗在这个观点上,对于其他教派采取较圆融的看法,认为所有的善行都是可取的万善同归,因此他们也较不会敌视其他宗派。他们愿意有弹性的接受世俗的观点,融合传统信仰,发展出儒、释、道“三教一体”的特殊走向。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ambo23 於 3-5-2012 12:56 編輯

修行法門

净土宗不强调艰苦的禅定修行,也没有复杂的理论,以念佛法门为主。念佛法门主要是以信、愿、行为三要[17],以持念阿弥陀佛佛号为特色。
首先要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有一明确的信仰,如接受三皈依四谛八正道等原则。

  • 培养净土法门的特殊信念:相信净土实有,清净庄严。
  • 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够接引发愿众生,使之一心不乱,往生净土。
  • 相信念佛法门的殊胜。
净土法门中的“愿”,除愿成佛道,愿度众生等佛法弟子的共愿之外,主要是愿生净土。更深一层说,就是愿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无时不在摄受众生;但只有众生也主动发愿要求摄受,才能得到佛的救度。

  • 往生净土的通行:修净业三福中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读诵大乘等法。
  • 往生净土的主行:在深信诚愿的基础上,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呼应,念佛、拜佛以求生净土。
  • 往生净土的住行: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包括印经、造像、修斋、放生、赈灾、抚恤等。
四种念佛法门在唐代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中列举了念佛有四种方法:

  • 持名念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口念清清楚楚,耳听得了了分明,一心只念著佛号。
  • 观像念佛。先观阿弥陀佛的圣像或画像,把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然后静坐观想佛相。
  • 观想念佛。依《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十六观,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西方三圣的三十二相,观想九品众生如何获西方三圣接引。
  • 实相念佛。了解缘起性空,理一心的正观。就是念实相佛。这是以自力为主的修行法门。
这四种法门中,观像念佛是观想念佛的前行,而无论是观想还是持名,到一定的境界之后都可以修习实相念佛,因此这四种法门中有真正独立性的,是观想和持名两类修法。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ambo23 於 3-5-2012 12:57 編輯

咒念佛与参究念佛四种法门之外,还别有持咒往生净土之法。《往生咒》有“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的功效。萧梁时代译出的‘鼓音声王陀罗尼经’,除了开示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而外,又加以十日十夜的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两朝,净土作为“天下共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其他宗派的修行法要也进入了念佛法门中。有人从古代禅经获得启发,用摄心、数息等方法配合持名;有人则援引禅宗的看话头,参究等修证模式,在念诵佛号时,不断反问自己“念佛是谁?”以期在反思中获取顿悟。
佛法修行无论那个宗派,都在修清净心。

  • 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 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念佛,当执著妄想时,就念念佛号,可一心不乱。
  • 法华经》中的〈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也说到常念佛号的好处,可以远离灾祸。

净土经典

虽然在中国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是《般舟三昧经》,但是它并不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净土宗最重视的经典,称为净土三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包括《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为鸠摩罗什汉译,因为内容精简,又称《小阿弥陀经》。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传统上以此经为持名念佛的出处。此经在汉传佛教中相当受到欢迎,玄奘曾经重译此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同的重视。
观无量寿经》,为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提出十六种观门,但是这种观想净土的修行法门并不如持名念佛之盛。此经中,提出了“九品往生”的状况,认为下品的恶人,在临终时只要持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往生,昙鸾以此经为根据,提出了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观点引起了后世净土宗“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的争议。宋代王日休以此为依据,修改《无量寿经》的内容,移除了“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的恶人不能往生的条文,认定一切众生只要深信阿弥陀佛,皆可往生。
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被认为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译出的五种不同版本,部份的条文有所出入。其中唐代译本被藕益智旭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民国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为了调合不同译本间的出入,从宋代开始,就有净土宗信众编辑会集本,至民国为止,共有四个会集本。对于会集本,历代的评价不同,明代藕益智旭认为会集本破坏了原译本的纯正,有误导之嫌。现代净空法师则极为推崇民国夏莲居所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今日流通最广泛的版本。
至晚清之后,《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加入净土宗经典之中,改称净土五经。但是在重要性,仍不及净土三经。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rambo23 於 3-5-2012 12:58 編輯

印度源流  
印度在吠陀经时代,即有求生天界及他方净土的传说。他们深信可以经由行善、修行禅定,进入天界或是北俱芦洲,享受无量快乐。在佛教兴起的初期,认为这种享乐,与涅盘寂净相比,并不究竟,认为福气享尽之后还是会堕入轮回之中。但是随着佛教发展,在部派佛教初期,已经吸纳了这些概念,加以佛教化。部派佛教提出了“十善、十念”修行法门,如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陀天,长寿天或是北俱芦洲,都是可以经由修行十善而到达的。只是到达这些地方的目的是为了修行而非享乐。在现代南传佛教中仍然可以见到“十随念”修行方法,忆念佛陀的功德但不念诵佛号。
至大乘佛教兴起,继承了十念法门,建立了菩萨以自身的努力建立净土(即“菩萨庄严佛土”)的想法,逐步发展出他方佛的概念。在《华严经》中描述了无量的他方佛土,并以普贤菩萨愿摄取一切众生至佛国净土为总结。《法华经》以化城喻来说明净土的出现是为了教导及救护一切众生。
初期大乘佛教中,提出了十方佛,认为十方世界皆有佛出世,但随着信仰的发展,十方佛信仰逐渐归结成东方阿閦佛土及西方阿弥陀佛信仰二者。阿弥陀佛信仰最初成立的地点是公元初的西北印度,而弥陀信仰之起源和极乐世界的原型,至今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弥陀信仰受到中亚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太阳崇拜影响。据考证,阿弥陀(Amita)从词源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和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密多罗梵语Mitrá-, Mitráḥ阿维斯陀语Miθra)。而亦有学者认定,阿弥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内部,即在《考史多启奥义书》中描绘的梵天玉座名为“无量威力”(Amitojas)与佛教的“无量光”之理念相通,并且这一奥义书中的死后世界在细节上和极乐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极乐世界中的七宝莲池,黄金大地,也与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态密切相关。
般舟三昧经》中首次提出以忆念阿弥陀佛为入门,最终能够成就忆念十方佛。在《般舟三昧经》中又提出了念佛成就是由于心中的忆念所成,必须要反观诸佛的影像皆是自身心念所造,见证空性,才能成就念佛三昧。这成为后世“实相念佛”的根据之一。
龙树念佛观龙树在其著作《十住毗婆沙论》中表示,忆念、称名、礼敬十方诸佛,是达到阿惟越致地的易行道。但是他本人则反对这种以信愿为核心的修法,认为“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龙树强调需要精进修行菩萨行,得至佛地的难行道才是佛教的正道。
在龙树此论中,认为忆念十方诸佛都是可以的,并没有强调一定要忆念阿弥陀佛,显示在龙树的时代,阿弥陀佛信仰仍然未取得支配性的地位。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世亲念佛观瑜伽行唯识学派弥勒为始祖,因此不强调信仰阿弥陀佛。但是特别的是,世亲为《无量寿经》作了经疏,显示了在世亲时,阿弥陀佛信仰已经成为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世亲反对“唯依发愿即得往生净土”的说法,认为净土乃圣者菩萨方能往生。因此作《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提出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五者相结合的“五念门行”,凡夫经由发愿、修行止观,渐次修行,方可转识成智,由凡夫地升至菩萨圣位,往生净土,但最终还是要以大慈悲力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密宗净土观净土宗和密宗在佛理上有广泛的共同基础,概括地说,他们都信奉他力,强调信愿的重要性,因此密宗发展之初,就与净土信仰总有着紧密结合。密宗修持的特色,是透过咒语及观想,可以使信徒与阿弥陀佛结合,得到佛力加被,最终往生净土。早在杂密时代,孙吴支谦译的《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中就有见阿弥陀佛的记载。其后译出的《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提出诵念咒语就能得以往生净土的修行法。至唐代,《佛说陀罗尼集经》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都有通过诵念密咒的方式来达到往生净土的效果。在唐代,很多尊胜陀罗尼经幢的记文都注明“乘诸功德,坐西方净土”,表名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上,密教对净土观念的吸纳。
唐代时,密宗经典陆续被翻译成汉文进入中国,创制曼荼罗仪轨时也不断吸纳净土的内容。在《大日经》中,提出了胎藏界曼荼罗,中央为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形成‘中台八叶院’,正如同莲花的含苞,四周绽放八片花瓣,分别为东方宝幢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开敷华王佛、北方天鼓雷音佛、西南文殊菩萨、东南普贤菩萨、西北观世音菩萨、东北弥勒菩萨。而《金刚顶经》的金刚界曼荼罗,以九宫图分成九个部分,中央则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方佛,阿弥陀佛位于西方,主管莲花部,象征妙观察智。
不论是金刚界或是胎藏界,阿弥陀佛都不是核心,西方净土也只是诸多佛国的其中之一。展现密教充份发展了十方佛的概念,不专以阿弥陀佛为依归的特色。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传佛教发展魏晋南北朝传入汉传佛教中,对弥陀净土的向往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了。在晋人王琰的《冥祥记》中,就有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信仰弥陀净土的记载。东晋高僧支遁是第一个绘制阿弥陀佛圣像的僧人,并且写有《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一文,表达了他受到魏晋玄风的影响,对逍遥无待的西方净土世界的向往。但是因为相关经典尚未汉译至中国,此时阿弥陀佛的信仰并未开始流行。

东晋慧远

后世净土宗尊东晋慧远为净土初祖,认为他是净土宗最早的提倡者。但考证史料,他并不是专修净土的僧人,也没有立宗的意图。他在庐山隐居三十余年,前期专研阿毗达磨,后期则专研禅定之术,并主持翻译了《修行道地禅经》等指导观修的小乘禅经;而作为大乘佛教的信仰者,他对般若经也有深刻的体验。慧远实际所修习的禅法,主要依靠强调诸三昧中,以“念佛”为要的《般舟三昧经》。

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刘遗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共期西方,希望由禅定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而得解脱。
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认为“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而且通过这种修法,最终能达到“冥怀至极,智落宇宙”的境界。但慧远这种依念佛三昧而见佛的观想修法,是一种禅修的方法,出于自力,重视在现世的禅定成就而达解脱,不以往生净土为重心。这与后世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愿力以求往生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
无论在判教理论及修行法门两方面,慧远与后世净土宗的关系都不大。但慧远在初唐之后,逐渐被认为是净土的弘扬者,许多归宗持名念佛的大家也都愿意视慧远为他们的先驱者。在宋代之后遂被视为是净土宗初祖。这与唐代之后,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昙鸾
阿弥陀佛信仰在中国真正开始被宣扬,始自北魏时期的昙鸾。他得到菩提流支所译的《观无量寿经》,此后在山西玄中寺致力于净土理念的弘扬。根据《观无量寿经》,他首次强调了持名念佛的重要性,认为恶人也可借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得到往生。在昙鸾之后,持念阿弥陀佛成为净土宗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他为世亲《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并为它作注解,名为《往生论注》,建立了他的基本理论。在《往生论注》卷初,昙鸾即援引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把习佛诸多法门概括为“二道二力说”:二道为难行道易行道。二力指难行道对应的自力易行道对应的他力。修习佛法者,在无佛出世的年代,难以依自力得救,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把它和自力相结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解脱的易行道。由这两本论著,昙鸾认为,以信、愿、行为本,深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一心愿生净土,以及持诵佛号为修行,最终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在昙鸾之后,净土宗信仰的基干被确立了。因此,昙鸾对净土法门的贡献,实高于慧远,日本净土宗称他为净土的“初祖”。但在中国,在南宋之后,其重视度减弱,净土宗也不以其为祖师,反而推尊慧远,这与与南宋之后,中国佛教中心南移的历史因素,是有强烈相关的。此外,因为昙鸾的影响,后世净土宗尊龙树为印度初祖,世亲为二祖。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朝立宗净土宗
道绰是活动于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间的僧人。他安居在汶水石壁玄中寺时,从寺中的昙鸾和尚碑上了解到昙鸾的一生事迹,决心要继承昙鸾开创的念佛法门。因此他专修持名念佛,每日要念七万遍佛号;并时时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圣名,用麻、豆等物统计数量,“积豆至百万斛”。道绰先后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主张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俗人,都要殷勤念佛。道绰弟子善导大师,也从《观无量寿经》开悟,赞叹道“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后入长安,写十余万卷《阿弥陀经》,画三百壁极乐净土图,在光明寺慈恩寺等弘传净土,激发信众念佛求生西方,三十年如一日,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等著作,流传后世。
道绰善导是后世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从他们开始,净土法门的主要修持方式从观想念佛过渡到持名念佛,此后一千多年来,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都没有违背这一宗旨。善导认为“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因此持名念佛修行,比观想念佛容易成就。在他们的推动下,净土修行以更简易、更贴近底层的面貌深入民间,中唐时期,净土宗已经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
善导之后,净土宗就分为三个流派。人们把继承慧远大师遗风,注重解悟的修行者们,称作“慧远流”,其专长在于义解;把一心专念佛名以求往生的修行者们,称作“少康流”,其专长在于信愿,被称为“后善导”的少康大师本人就是继承善导持名念佛之法,亲自以身弘法,以实信打动信众的著名例子;而介于“慧远流”和“少康流”之间,既重视念佛,又不废禅法,教门的修行者们,则被称作“慈憨流”。一般来说,慧远流吸引的是上根人;慈憨流则吸引中根;少康流所吸引的,乃是下根的广大人群,所以净土宗的主流一直是属于少康流的。
在这一时期,净土法门内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僧人。承远大师求法于慧日慈愍,一生苦行,粗衣敝食,念念不忘弘传净法,被尊为净土第三祖;法照大师创造五会念佛的法门,利用念佛音声的缓急、高低的变化,来表达念佛的轻安与急切之情,他被后世尊为净土第四祖。
 樓主| 發表於 3-5-2012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台与净土参见:天台宗在陈隋之际诞生的天台宗也受到了净土思想的深刻影响。它的实际创始人智顗有《观无量寿经疏》、《五方便念佛门》、《阿弥陀经义记》等净土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经后世学者考证可能并不是智者大师所作[76],但即便这些作品是托名之作,也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天台宗的净土信仰风貌。,特别在《五方便念佛门》中,作者把念佛所得的成就和天台由假入空、由空入假,最终实现中道圆融的教义结合起来,为后世台净合一的理论基础。
天台宗人认为,净土二字,是一个统称,可以次序区分为四种[77]
  • 常寂光净土:法身佛所居处,是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 实报庄严土: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在的净土,无有凡夫、二乘,而为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
  • 方便有余土: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净土。他们修习方便道,断除见思二惑,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无明的根本惑
  • 凡圣同居土:天人二道凡夫、声闻缘觉圣者所居的国土。有净、秽二种,如婆娑世界是同居秽土,而西方极乐世界是同居之净土。
这四种国土,后三种是众生自业所感,前面第一种唯佛所得。但佛能入众生之土,施以教化。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所化处,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是化身佛所化。这四者中,又细分为九品,高下不同;皆由修行人念佛功夫深浅的不同,而各往生净土。所得之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若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78]
三论宗吉藏大师的净土观也与天台宗四土之说相同,只是名称有所变更而已。
[编辑] 华严与净土参见:华严宗华严宗信奉的《华严经》中有关于法身毗卢舍那佛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描述。对莲华藏世界,历代高僧有不同的看法:
  • 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因为按华严经里华藏世界品的法义,一一世界互入互摄,娑婆世界也在华藏世界海之内,秽土无非净土[80]。这一净土,也是作为“唯心净土”存在的。心净,则国土净[81]
  • 莲华藏世界高于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凡圣同居,而莲华藏世界则仅为一乘菩萨所居,不能轻易得至,要靠其他净土,尤其是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桥梁。华严宗第二祖智俨大师的遗言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吾此幻躯从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82]
唐朝李通玄长者会集会集诸经所说净土,略说其中的十种以定权实[83]。他认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梵网经》描述的净土、摩酰首罗天净土、《涅槃经》之他方净土、《法华经》之三变净土六种为权;《维摩经》中如来足指按地,所显现的净土以及灵山净土虽是实报,前者“是实未广”,后者“信而未见”;唯第九唯心净土、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则为实报土[84]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會員登記

本版積分規則

QQ|小黑屋|手機版|網站地圖|聯絡我們|Privacy Policy|Unite Thai Amulet Forum (HK)

GMT+8, 25-4-2024 09:00 , Processed in 0.166133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